三国之群芳寻踪_第二百二十八章:魏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八章:魏延? (第1/2页)

    魏延和陈到前来投奔金良并不是像金良期望的那么一帆风顺,还经历了一些波折。

    此时的魏延只有十八岁,父亲刚刚辞世,他领着父亲的一百多名部下,前去依附任的豫州刺史刘表。

    刘表对于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没什么兴趣,随便封了一个屯长打发了事。

    金良派去魏延老家征辟魏延的士卒听说魏延投奔刘表,基于金良的命令,锲而不舍,跑去豫州治所谯县,把金良的书信呈递给魏延,碰巧汝南人陈到也在魏延军帐里,便一并把金良写给陈到的书信呈递过去。

    陈到的情况跟魏延一样,都是家境破落的寒庶子,都因为年轻,没有名气,家庭出身差,被刘表看轻。

    金良口述、陈琳撰写的书信文采斐然,透人心脾,魏延、陈到两人看了心中大动,但他们对金良都没有多深的了解,便向送信的士卒详细询问金良的情况。

    金良派去送信的士卒都是伶牙俐齿的,口若悬河地把金良说得英明神武得仿佛天下只有这样一个英主。

    魏延、陈到当然不会听信两个士卒的一面之辞,他们把两个士卒打发走,然后到处打听金良的情况。

    在这样的年代,能够流传类似消息的都是世家大族,平民老百姓消息闭塞得很,魏延、陈到从那些世家子弟里当然听不到金良的多少好话。

    但是魏延、陈到家庭出身寒微,受够了世家大族的白眼,久而久之,他们对世家大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成见,对那些世家子弟的话是反着听的,反着听,听多了,慢慢就琢磨出金良的不凡之处。

    两人都是有头脑有判断力的智将,聚在一起稍作合计,便盘算出金良的特点:出身寒门、武功绝、救下太后天子和陈留王、深得皇室信赖、智谋深远、求贤似渴。最重要的是金良求贤是唯才是举,不问出身,这一点儿,就明显过刘表许多。

    特别是听金良大破董卓麾下牛辅、杨定部并迅平定了南匈奴,原来还有几分犹豫的二个人当即带领部曲,悄悄离开谯县,往襄阳而去。

    刘表虽然不看重魏延、陈到二人。可一旦对方要离开自己另投明主,他的面子上就挂不住。便命麾下名将袁桐领一千人马追击魏延、陈到。

    刘表认为袁桐乃汝南袁氏的旁支子弟,通晓兵书战策,又有万夫不当之勇,乃汝南名将,当可一战而擒魏延、陈到二人,没成想魏延、陈到麾下仅有两百人就敢伏击袁桐,魏延一刀将袁桐斩落马下,袁桐那一千人马一轰而散。

    魏延、陈到绕过兖州黄巾的势力范围,顺利渡过黄河。到达黎阳,跟驻扎黎阳的张辽接了头,递交了金良的征辟书信,张辽便放魏延、陈到一路北上与此同时,张辽派人快马加鞭,赶在魏延、陈到到达襄阳之前,通知金良。说魏延、陈到即将到达襄阳,让金良做好迎接的准备。

    这是金良的一个独到设计,他吩咐壶关、黎阳等关隘的守将们,密切注意前来投奔金良的贤才,金良好提前做出‘精’心的准备,给那些千里来投的贤才们特别的感动。

    当然不是什么贤才都值得金良亲自迎接。金良只对那些有真本事的贤才礼遇,当然你有本事同时又有名气的话,金良欢迎了,但像许靖那样的徒有虚名之辈,金良是懒得出迎的,都有田丰等人接待。

    魏延一马当前,陈到领军在后。向襄阳进发,刚到襄阳南门,他们惊住了,金良竟然亲自来迎。

    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乍看起来有几分神似关羽,只是年龄不大,没有蓄须。

    金良并不因为有几分讨厌关羽而连带着讨厌魏延,反倒是因为有几分同情魏延在历史上的遭遇,对魏延的态度很好,朗声大笑道:“文长,叔至,我等你们多时了”。

    魏延本来以为金良只会派麾下某位将军来迎接自己这样的无名小辈,没成想金良亲自来迎,赶紧翻身下马,俯身下拜:“魏延何德何能,敢劳烦主公出迎”。

    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建兴十年,魏延与刘琰不和。言语虚诞,诸葛亮责备刘琰,刘琰其后作笺道歉。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依补注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