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会不会杀人 (第2/2页)
那么长远? 只要我今生富贵就行了,那管得了我死后洪水滔天? “彻底的齐人?” “琼娘,你也说错了,不要说以前,就是以后,那怕过一万年,十万年,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齐人。只能说让上层的人,尽量做出一些兼让。尽量减少兼并,多给下面的贫困百姓一条活路,那么这个朝代就可以长久了。” 王巨就解释到了这一步,再说下去。太复杂太超前了。 不过琼娘也听明白了,虽然郑侠智慧上不及王安礼,但在逼格上,则胜过了王安礼。 如果站在国家角度,需要的人是郑侠。而非是王安礼,至少郑侠能真正起到一个督促作用,王安礼这些人则是彻底的破坏,要命的是这些人本身还能以为自己也是在为国家好,而王巨则是真正的国贼jianian臣,国家破坏者,将宋朝带向灭亡的引导者……一旦产生这种想法,两者必是势不两立了。 “不过这些手段还是跟官人学的。” 琼娘指的是评书,首次大规模地利用评书引导舆论走向的是王巨。 “没有说唱本子,他们也有手段将我丑化。” 夫妻二人正说着话。外面侍卫说道:“少保,李大夫来了。” “让他进来。” 李大夫走了进来,王巨客气地亲自替李大替沏茶。 李大夫搭了搭脉博说道:“王公,小娘子的病情无妨了,将养一些时日就会全愈。” “劳烦李大夫了。”王巨说着,亲自端过茶水。 “不敢,王公太客气了。”李大夫呷了一口茶又说:“王公,小的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请说。” “少保,当年侬智高生死不明,为何巴蜀听闻后一日三惊?” “请李大夫透彻一下。” “少保可听说过四十万人齐解甲这一句诗?”
“花蕊夫人写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妃子才貌双全,但作为普通巴蜀百姓,四十万人齐解甲,则是巴蜀之幸。大宋之幸。” 蜀jianian啊……王巨心想。 “其实巴蜀并没有四十万人齐解甲,所以才发生了三场大动乱(全师雄起义、王小波起义、王均造反),以至那几十年无数巴蜀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死亡。狄将军平灭侬智高时,许多经历了这三场动乱的老人还活着,记忆犹新。在唐朝时。南昭又对巴蜀产生过重大伤害。故此,当时听闻侬智高没有死,而是成功逃到大理。巴蜀许多老人以为侬智高会带领大理军队北上,这才一日三惊。其实这几十年证明,天下一统,对巴蜀是大幸也,至少换来了前所未来的太平时光。” 巴蜀太平,非是象他所说的那么简单。 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夫,能想到此节,已经是不简单了。 “但还有一个原因,为何大家不是那么排斥,主要是大伙是同一种族,换成交趾则是两样。” 他这句话多少有些巴结的味道,可王巨未说话,继续听他说下去。 “王公,然而普通百姓,哪里有这个眼光。所以小的以为贵小娘子康体无所妨碍,当速离成都……” “你不相信本官是一个屠夫?” “能让整个庆州百姓上万民书的岂能是一个屠夫?就是屠夫,那也是交趾的屠夫,与大宋百姓有何关系?”李大夫说完就离开了。 “他说的是什么?” “他说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王安礼想做什么?” “琼娘,你想一想韩琦韩公吧。” 王巨说的是好水川之败后,几千秦州百姓伏于城门之外,向韩琦讨要自己子女的故事。 虽然那一闹让夏竦挡了下去,却成为了韩琦一生的污点。 王安礼不会弄什么刺杀之类的动作,不过若弄出相仿佛的动作,王巨避免不了会十分尴尬的,甚至成为言臣攻击的最好把柄。 所以李大夫劝王巨速离成都。 “难道他听说了什么?” “不一定,可能会听说了什么,”王巨道,毕竟李大夫可是成都城中有名的高医,有一定的人脉:“也可能是他自己的猜测,大约看到我对他十分客气,从不摆官架子,于是劝了一劝。” “那么我们还是快点离开吧。”琼娘道。 “也罢,明天我们就离开成都,不过今天晚上我要办一件事。” 夜色迅速降临,王巨带着手下来到成都城中最大的瓦子,找到一家说唱的所在。 说唱先生正在说唐朝薛仁贵征东的段子。 王巨让侍卫将这个先生喊过来,递给他一个本子说道:“你就说唱这个本子。” 说唱先生将本子翻开,脸色一变道:“这位贵客,我不敢说它。” 这个本子正是王巨从依政县缴获的那个攻击他的本子。 “说,只要你说,这些就是你的。”王巨掏出一锭银子道。 “就是有这银子,我也不敢说,你想听,可我想保命……”这个瘦瘦的说唱先生为难地说,但他看着这锭银子,眼中还是闪过了一丝贪婪之色。 “你是害怕王子安?” “是啊,是啊,你没有听说过依政县的事?” “我就是王子安,我让你说,看说过后,本官会不会杀死你!”(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