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考察 (第3/4页)
术弱。可接连推出了几个项目。比如说百吨级的近海渔船、河道驳船、拖船、沙船、货船,很多能够自己做主的集体单位,或者是乡镇企业、渔民队社,老远着就能摸到海东造船厂的门上来。 只是海东造船厂虽说是国企,可计划内物资分配的也是可怜巴巴,很多业务要到市场上收购计划外物资来维持生产,利润上竟然反而没有把计划物资拿到黑市上当计划外物资卖的海西造船厂好看。 对于这个略有耳闻的“一字之差”“兄弟单位”,巴立德自然是不怎么看的上的。甚至也正是因为双方只差了一个字,巴立德对此还有些愤愤不平。小小的海东造船厂凭什么和我海西造船厂只差一个字?凭什么? 第三梯队里的大红人巴立德心里不痛快,这小小海东造船厂的厂长也就被无声的杯葛了。 不过宋厂长似乎倒也是乐得清静。他一个人走在最后,对这个研究所里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观察的非常仔细。偶尔逮住一两个似乎不忙的日方工作人员路过,他还会用笔和他们交谈一下,或者请教一些说明文字的实际意义。 日本人的汉字教育从小就学习,甚至还有毛笔字的书法课培养,笔谈如果尽量不用片假名和平假名,可读性顿时上升不少。 不过到了最后,宋云辉皱眉看着笔记本上越来越多的问题,只好硬着头皮找上了前面围着巴立德转的翻译小刘。 “刘同志你好,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宋厂长。有事儿?我这忙着呢,你不能等一会儿么?” 翻译小刘心里还念着巴立德的好,转弯抹角的想和前面一个日方负责接待的年轻职员搭上话,对宋云辉的话头有些不耐烦。 “那我知道了……”宋云辉没有太多表情。点头道:“过一会我再麻烦刘翻译。” 小刘转过头,又去给巴立德和日本人充当闲聊的翻译了。 眼看着这次的考察行动即将结束,宋云辉握了握已经变厚了不少的笔记本,却始终没有得到与日方交流的机会。 宋云辉最终也只是深深的叹了口气,不得不将这一本笔记收了起来。这还只是考察的第一天,总归会有让日方解答自己疑问的机会吧。 这样想着。他终究还是心有不甘的登上了来时的客车,重新又回到了在东京落脚的潮见酒店。 看着组织上给自己一行人安排的这样高档舒适的居住环境,宋云辉想着,总不至于真的只是让他们借口来游玩而已。第一天不行,不是还有第二天在石川岛播磨重工总部的交流会议。 但愿明天能够有让他提问的机会吧。 “哎,你们听说了没有?这日本产品同样的品牌,质量最好的东西日本人就只在国内卖,我今天可是打听了好几个地方,后天自由活动一定得好好的逛一逛!” “巴哥,咱们兄弟可是老交情了,你能不带着我吗?我老婆家的妹子上大学,就想要个什么‘走路的人’,这什么东西我哪弄得懂,到时候还得靠你老哥懂的多啊!” “什么老婆家的妹子,小姨子就叫小姨子,你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啊?哈哈!”对面走来的人群中,巴立德一阵猥琐的开怀大笑,接着摇头道:“还有那什么走路的人,那是a1kman。国内叫随身听的!我打听过了,咱们后天去秋叶原,那里的电子产品是最好的!” 巴立德身边聚拢了一群人,从餐厅里回到客房的时候正遇到愁眉不展的宋云辉。双方不由的愣了一下。巴立德一行人连招呼都没打,板着一张脸就走了过去。 “理他干嘛,一个不到一千人的小厂子,能有什么前途……” 低声耳语随风隐约向着宋云辉飘了过来,他张了张嘴。却什么话都没有说出来。 有些人,不需要特意去了解,双方闻着味道就知道不是一路人,并且天然的互相厌恶。而且对巴立德来说,宋云辉的存在就好像感化院里竟然会有认真学习的好孩子似的,让人平白多了几分不自在。 而与此同时,一直在盯着中国方面的韩国人也聚集到了一起,并且脸上的神色显得颇为振奋。 “计划进展的怎么样?还顺利么?” 李在勇看起来斗志昂扬,自从现代重工成为韩国造船业的no.1,他已经许久没有这么斗志激昂的时候了。 在商场上没有什么势力会甘心退出属于自己的舞台。也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是会跟着竞争对手指挥棒行动的npc。韩国造船业要崛起,要侵吞日本造船业的市场,要壮大自己并且继续产业升级,自然要面对日本造船业的反扑。 虽然没有想到日本人竟然会拉着中国人下场,形成对韩国造船业两面夹攻的局面。但韩国人并非没有心理准备,挑战旧霸主的新兴势力怎么会害怕挑战? 韩国虽然是小国寡民,但上升期的社会自有一股精神气,团结、排外,自大又自卑,敏感而善谋。这些都是这个时代韩国人的精神面貌。反应到这些韩国造船业市场先锋的身上,就是狂傲的想要称霸整个造船业,又不敢去硬刚日本人的正面。五大船企能够联合起来瓜分市场,却善阴谋而不向阳谋。没有对自己产业大刀破斧改革升级的决心。
总的来说,就是韩国人当然希望能够拿下国际造船业的市场,但凭借的却是日元升值和国际市场的资本变化。没有正面对抗日本人的勇气,于是只有遏制中国人进场这一条路可走。遏制中国的战略也不是产业战略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之类的阳谋对抗,而是偏向于商场阴谋。 虽然可以笑话人家小国寡民不够大气。可谁要是就此认为韩国人的阴谋不值一提,那可注定是要吃亏的。 对于李在勇来说,对于整个韩国造船业来说,不敢挑战日本人,但对付一个根本没什么名声的中国造船业还是没问题的。 中韩造船业的较量韩国必将胜利,对此李在勇深信不疑。 李俊仁有些紧张、有些兴奋,这还是他第一次面对株式会社的高级干部,实在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一直在监视着中方下榻的潮间酒店,同时统计了最近一周以来中方签订的意向书,有极大的可能中方意向书签约吨位已经过了他们的产能。在我们的计划实施一周之后,潮见酒店果然迎来了一支新的中方考察团。通过调查,这支考察团正在与石川岛播磨重工接触,考察团团员的身份多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权力人士和下属各造船厂的负责人。” “这么看来,中国人应该已经咬钩了啊!”李在勇挥了挥手,让李俊仁站到一边,他转过头看向其他四人,不由笑了起来。 朴在京洋洋得意,点头满意的说道。 “不错,这么多的签约意向书,岂是两个地区造船厂能够吃下来的。别说是之前根本没听过的的什么大港造船厂和新科重工了,就是三菱的长崎造船厂或者我们三星的巨济岛造船厂,一年八十万吨也已经是极限了。这段时间中国人从日本人手里拿到的订单,恐怕早就已经奔着一百万吨去了。这么大的鱼饵,中国人会不咬钩吗?” “各位,从我手上的资料来看,这个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就是之前中国的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的是整个中国的船舶重工业领域。1981年部改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