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三节 (第4/4页)
按他的话说:“莫名其妙地摔了个跟头。”闲话少说,且接着看他何以中枪倒下,又被谁原地拉起。 “他是宣传委员,后边还有书记、班长呢。”许仲坤并不介意,林懋慎却心存戒忌:“少言无大错……”“实言相告,又有何错。”许仲坤还是没往心里去。 只是到了元旦后的第一个周末下午,在以新年为主题的班会上,徐老师先是叫“十五贯”朗读《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年献词《争取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保证》。林懋慎耐心地听完全文,悟出新年献词的中心思想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阶斗争为纲”。接着徐老师特别列举出“工业新成就展览”中的各类轻、重工业产品。如此这般,班主任滔滔不绝地演讲了近半个小时,林懋慎听到后头,正当时而迷糊,时而走神之时,不经意间听到,徐老师轻声细语地念叨:……个别同学应该看到省城工业的成果,不要看走了眼而失去方向…… 林懋慎当即来神了,而坐在旁边的许仲坤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仍旧低头忙活各自的私事:有的在赶作业,有的偷看小说,也有闭目养神;而许仲坤则在默背本学期政治课教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七大要点:“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准备期考。林懋慎碰了一下他的手臂,低声说道:“好像在说咱俩。”“说说而已,你不去听,就当说别人。”许仲坤充耳不闻,他是要学鸵鸟,只不过没把头埋到沙堆里,而是钻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他是要掩耳盗铃,那也只不过掩住双耳低头只读马列书,并无盗铃之举。 几天后,期末考如期而至。政治考题并无悬念,全在许仲坤死记硬背的范围内,待到成绩单发下,“政治科”栏目下红色的“不及格”三个小字,如利箭穿心,顿时傻了眼,高二﹙8﹚科当然炸开了锅。在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一个十七、八岁省城重点校的高中生,政治考试的成绩得了“不及格”,别提一年半后的高考,眼下他的政治生命便已岌岌可危,难怪许仲坤想一走了之,投奔他哥,躲到戈壁滩种草去。 当天晚上,许仲坤来到林懋慎家道别。林懋慎把他拉到三层自己单住的小阁楼,虽无良策相告,但却苦苦挽留,说是成绩单上的品行等级还是优,评语仍旧是些通用的行话:遵守纪录,学习认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只是在“希望”后面写有:要进一步联系思想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俩人谈到夜深,没了公共汽车,林懋慎让他骑上“凤凰”跑车回家。 过了两日,许仲坤来送还自行车,心情平静多了。他说住在他家对过的语文教研组魏先生找过他父亲,说在闭学式后召开的全体班主任会议上,大家听说了高二年段有个学生学期考政治没及格,与会者议论纷纷,后来知道了该生的班级和姓名,便上门婉转相告,希望家(第三节) 所谓的俄语作文,只是要求用不少于100个单词写篇命题的短文。高三的俄语先生年近四十,是郊县梁庄人氏,虽说禀承先辈祖孙三代,同朝连中三科状元的遗风余韵,汉文根底深厚,但听他授课,别提俄文就连普通话也属“半咸淡”。不象连教高一和高二两年的徐老师,早几年跟随苏联专家当任现场翻译,口语过硬,还能照原文流利地演唱《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喀秋莎》等苏联流行歌曲。中苏关系破裂后,专家悉数回国,余下的翻译只好分配到各省的重点中学任教。徐老师也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走上榕高的讲台,高二时还任过(8)班的班主任,可是到了高三却临阵换将,让从津门某外文出版社调来刚两年,口语有些结巴的梁编译接手(7)、(8)两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好在时下的中学俄语偏重于笔试,无论是复杂多变的俄文语法,或是俄译汉汉译俄,梁先生讲得头头是道,游刃有余。为了应对俄语首届进入高考范畴,下半学期开始,他便要求学生每周写篇俄语短文。此时攥在林懋慎手心的那张作业纸,里边正是毕业考前先生布置的最后一篇题为《мечта(理想)》的作文,上面这样写道︰ 长正确对待,共同做好思想工作,争取下学期政治科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改观。听到这些话中话,许仲坤的情绪当然安稳了下来。 而烟消云散却是到了春节过后,仝书记在新学期开学式上所作的形势教育报告。会上,仝书记同样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讲起,说到我省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人阶级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工农业各条战线取得辉煌成果。接着话锋一转传达,省委书记在一次省级机关党员大会上的讲话:说他参观“省城工业新成就展览”的时候,还在展厅外的空地,骑上展出的“蛇江”牌自行车,可转了两、三圈,除了车铃不响别的地方全响个不停,换个随行的秘书接着骑,只见脚踏板转个不停,车轮子就是不转,秘书随即倒地不起,更不用提别的七拼八凑的产品……会后,再没人提及那次参观的事儿。而从高二下学期开始,许仲坤政治科各次考试成绩非“良”即“优”。 “懋慎,今晚面条不限量,早去早吃。”往食堂走去的丁光复虽然戴着深度眼镜,还是瞧见离他有一、二十米远的林懋慎,他的招呼打断了俩好友的密谈。 “刚煮好,烫着呢,你们先去吧。”林懋慎回话还朝跟在他后头三五个的同班同学摆摆手。 “怎么不见书记和俩委员?”“他仨是魏先生重点保护的苗子,眼下一寸光阴一寸金,怎能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可昨晚你还偷溜去梅山电影院看……”“《侦察员的功勋》,是苏联片……” “看了几遍啦?”“才三遍,百看不厌。”林懋慎对好友并不隐瞒,说到好玩的事又记起:“对了,后天拜六晚上,省队和军区男篮在南教场体育馆有场友谊赛,你在家等我,咱们一齐去。”“门票多少钱?”“凭学生证购票才8分。”“那下次要迟半个月剃头。”“就你这平头,两个月理一次,也不显眼。先走啰,吃面去……”“少舀汤,捞干点,免得尿多跑厕所……”俩好友分道扬镳,一人提着小书包回宿舍,一人径往伙房捞面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