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宋婚礼的修正版 (第2/2页)
第二步倒是按照大宋的礼法来了,行了撒谷豆之礼。 有司仪执斗进前,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然后望门而撒,围观者争相抢拾之……因为这里面还有红包。 其实大宋谓之撒谷豆,俗云是压住青羊等杀神也。 此表达对婚姻之家的祝愿,希望能通过撒谷豆之礼,消灾灭难,确保新妇平安。 这种方法在大宋代京城及民间较为流行,安静主家想起来这个类似自己当年撒喜糖的行为,于是便给保留下来,让新婚夫妻照作。 接下来的第三步是新妇跨马鞍之礼。 大宋结婚礼法中有规定,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入门。 这里解释几点。 第一,跨马鞍之礼,在唐代士大夫婚礼中流行,到了宋代,则沿袭未改,鞍与安谐音,新妇跨鞍而过。 第二,新妇下轿到入婿家门的路上,新妇“不得踏地”,必须铺上青锦褥,青毡花席。 其实这个过程很简单,安静主家给与保留。 第四步,则是由一位贵妇人引一对新人房室,坐于床上。 一般是男坐床右首,新妇坐于左,称为“坐富贵”。 婚房门额上预先挂好一新缎、新妇入门之时,众人都争扯一小片而去,谓云“利市缴门”。 这个贵妇人也就由安静主家亲自上马了。 当时,王德发主家还小声问过:“安静,还有几步啊?!” 急什么,听司仪安排吧。 安静主家小声地回答:“入乡随俗吧!” 这个时候罗娘已经盖上了红色的盖头,她在盖头里笑了笑,夫君还是一个性急之人呢。 第五步,入中堂举行参拜礼,这才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 由司仪请新郎新娘出洞房,到中堂举行。 新郞王德发于床前请新妇罗娘出来,二人先前就用彩缎,绾了一个同心,谓之牵巾。 王德发将此牵巾挂于笏上,罗娘则搭于手上。 王德发在牵出罗娘期间,一直是倒行,保持两人始终相向。 本来按照大宋的要求,要有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掉女方盖头,然后至堂前,举行参拜男郎父母、家庙等。 但是,安静主家又给改了,让新郞自己挑了盖头不说,还安排司仪学会了“三拜谢”的口令------司仪觉得很新奇,但是一一照做了。 喊到拜谢父母时,王德发只能领着罗娘向着一对空椅子拜,没有办法,只能这样来表达告之那面世界的父母的意思了。 第六步简单了。 伴娘们执双杯,分别交给新郎、新娘,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即交换酒杯盏而饮。 饮讫,则掷盏于新婚床上,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 这个交杯礼之后,再行合髻礼。 新郎、新娘并坐,男左女右,各以头发少许合梳为髻,因此这个合髻,又称结发。 这种结发的仪式,寓有吉意,表示以二合一,寄托夫妇今后白头偕老,同生死,共命运的良好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王德发主家才真正明白了“结发”为什么会成为了正式婚姻的代称和标志。 然后双方正式洞房了,别人休得打扰! 闹洞房一说,那是鞑靼人的习惯。 班固曾经在中就记载过北国燕地的风俗:“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大宋时代嘛,一点点也没有这个风俗,参加婚礼的人员都去准备好的答谢酒宴好好吃一顿了。 其实按照大宋的民间规矩,夫妇完成婚礼之后,还有拜门、三朝等礼。 还好吧,这个不难,岳父罗援就在附近。 整个婚礼都在热闹而吉庆的氛围中进行,不管是围观的,还是正式参加婚礼的人,都感觉这个婚礼吉祥而有趣,也感谢不时就有飞出来的大小红包,多少都是意外之喜!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为这一对新人高兴------有一个姓梁名萧白的年轻人,铁青着脸,站在阴暗处暗骂: 强娶我******者,必死在我手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