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第七十八章 灵狐生疾状何由 (第2/2页)
: “今天才发现状况,我也觉得很抱歉。但是若我没有猜错,六两这怕并不是病,而是去岁在楚国当时失踪的那几日,受到的损伤并没有完全康复。” “这怎么可能?” 听到这话,鸾歌露出极大的震惊之色。 一年前,六两在她身边消失过一段时间,等到再次出现的时候,是被舒阳带了回来。 骨瘦如柴,毛色黯淡,像极了颓败而缺少灵气的野猫,再没有灵狐该有的尊贵与骄傲之气。 当时舒阳给出的诊断,是它体内的灵孔被人以气墙封住,但因为是巫者之力所致,因此不能单纯的依靠术法来解决。 术巫不同道,所以就连当时的舒阳也没有办法。 而当初她因为急着去联系五州兵马,所以将照顾六两的重任托付给了舒阳,后来回到楚国的当晚,便因为那场超乎意料的宫变,她连六两的再一面都没有见到,便再一次陷入昏睡之中。 直到再次醒来,却在云阳山上见到了似是恢复如初的,又一次吃的圆圆滚滚的六两。 好像与先前并无任何差异。 那时候舒阳不也告诉了自己,六两的病情已经没有大碍了么。 可是如今这样的,又算是什么? “或许应该这样说,六两先前体内的气墙是被洗除了,但是它的体内,只怕并不仅仅是只有气墙。今日看来,那气墙只怕是蒙蔽我们的幌子,让我们将重点放在气墙之上,而忽略更多的疑点。 “那时候我去南疆,气墙的屏障应当是已经全然除掉了的,那时候的苗民的判断是,这类气墙乃是巫术稍微有些精进的巫者,都会施展的东西。就像是云阳弟子学习云生结海一样,虽特别,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却是最普通的巫法。 ”彼时我未曾多想,因为放心不下你一个人在山上,所以帮六两拿掉气墙之后,便急急赶回了山上。而后来六两在山上,倒是的的确确的好了起来,我也以内息帮它探过几次,发现确然是在好转,所以便没有再多考虑。 “现在看来,只怕当时是因为山上灵气十足的缘故,所以才让我们忽视了它的异样;如今看来,却是我疏忽了,对不住。”
说到最后,舒阳望着鸾歌,面上是发自内心的歉然。 “这不怪你,不是你的错。” 鸾歌深吸一口气,此刻的她已经大致清楚到底是什么缘故,也明白罪魁祸首是谁,自然不会再是方才刚回来时候的癫狂模样。 抬起头来,鸾歌望着舒阳,凤眼微微眯起,露出让人有些心悸的狠厉之色: “这一切,都是当初那个巫者搞的鬼。” 似是想起什么,她又道: “这个巫者,和当初我们在楚宫遇到的那个人,是同一个吧?” 舒阳明白她说的是谁。 虽说晋国的巫者不少,但是在齐楚等国,因为与苗疆之地有高大的云阳山脉阻隔,所以中州以西的地方,是确然不会轻易有巫者出现的。 除了去年那次。 “有很大的可能性是。” 听完这话,鸾歌沉默不语,然后说了一句看似并无干系的话: “赵亦的苍狼在西山遇到的状况,也是因为巫法。” 舒阳神色一凛: “你是说……” “无落说过,那个叫做浮生的巫者,在苏月翎的指使下,出门办事去了。” 舒阳略一沉吟,然后道: “虽然有很大的可能……可是,无凭无据的……” “所以这次西山之行,我们或许可以查出蛛丝马迹来。”鸾歌接过话头。 既然如今晋国关于巫者的一切,是从西山而起,那就从西山查起。 巫法与术法不同。 术法乃是借天地本生之力,与无形无状中化一切为所侍。 但巫法,却必须借由草木万物,以之寄生之本,cao傀儡或是万虫百兽。 所有一切以有形之物作凭侍的东西,都注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所以西山之行,是下一个关键所在,也是六两是否能够恢复的关键所在。 然而就在鸾歌说完这话的时候,却发现舒阳的神色微微有些不对。 她的心中突然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来。 “是不是出了什么变故?”她问道。 果然,此话一出,舒阳便随之点了点头道: “我们先前失算了。本以为已经确信无疑的事情,却被人临了截胡——如今前往西山调查小安国侯赵亦受刺一事的人,已经换成了二皇子华硕——陛下已经颁布了诏令,再没有转寰的可能了。” “什么?!” 听到这话,鸾歌登时站了起来: “怎么会这样?不是说好了太子和平宁公主,甚至是陛下本人都倾向于让太子/党来做这件事么?为什么又临时变卦?” 这件事简直太诡异了! 在所有人都倾向于三皇子的时候,眼见这个重担就要落在肩上的时候,怎么会突然生出这样的变故来? “是苏贵妃。” 望着鸾歌,舒阳叹了一口气道:“我还是低估她了。据说昨晚陛下又一次宿在了碧落宫中……” 鸾歌闻此,不由嗤声道: “看来这枕边风可还真是好使。” “只怕不仅仅是枕边风的缘故。陛下其人并不昏聩,能够说服他改变主意的,儿女情长的段位却还是低了点。” 舒阳眉头微锁,唇角带着几分情绪不明的冷意。 或许从一开始,自己就将这个师姐,看得太低了些。 “那这样,我们是否就不能够去西山?也就是说,六两现在也就只能这样一直耗着……” 鸾歌蹙眉,然后伸手抚上六两的身体。 指尖有淡金色的微光,随着她的触碰闪耀,满满进入六两的体内,可是在进入没多久,便像是在彼时对上苍狼时一样,产生那种抗拒与排斥。 这一次,她再确信不过,这的的确确是巫法。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鸾歌抬眼,将所有的希望寄与舒阳。 舒阳似是早已思索过,道: “有是有,但却只是暂缓之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