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高炉炼铁 (第2/2页)
十比三比二的比率运进大院,随后由工人肩扛手推地将铁矿石、煤炭、石灰石放入高炉,苏默一时间也有些心血沸腾:“这就是工业时代的前奏啊……也只有在书院这种技术不缺,我这种钱不缺的人这里,才能提前催生出……大工业的合奏曲!” 待到所有原料都被放进高炉以后,董盼大喊一声:“开始点火!” 高炉被燃起,气温开始不断增加,一个个鼓风机将风吹进炉内,煤炭被不断放进。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周围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所有人围观这座燃着熊熊烈火的高炉,神sè各异。 “听新来的董盼说,这个高炉一天能产出一万斤铁?” “不止是铁,听人家说还是要拿去炼钢呢。” “年纪轻轻的,有点技术就飘起来,这话说得太满了啊!” “哼,我看是人品有问题吧。这么年纪轻轻的就进了院子,还得以主持这么大一个项目。听说光是批进来的原料就要好几千两银子呢,莫不是……” “噤声……看高炉吧!” “一天一万斤……”孙承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围观了过来,听到人群的议论,不由眉毛一挑:“若是一天能产出一万斤铁,练出来的好钢怎么说也能有一两千斤吧?有这么多好钢,一天能产出多少好甲刀……也许,驱逐鞑虏的梦想,并不是没有道路……” 人群越来越多,几乎整个工匠院的人都围了过来看热闹。其余有资格进来看热闹的书院学生教授士子儒生也纷纷围观了起来。 一万斤铁,这个数字实在太过刺激人。就算再怎么没有概念也能明白如果真的如董盼所言一天产出一万斤铁,那将对整个国家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
“快要出炉了……”时间一到,所有人纷纷喧闹了起来。 董盼被这么多人围观的时候却神sè不动,他的全部心神都注入到了这座高炉上。 能不能制成板甲,就在此一举了。 “出来了,出来了!”前面的工人大呼,董盼被几个工人强制带上全套护具后这才赶了过去。 苏默静静站着,脸上微微笑着,似乎对这里全然不关心的模样。但实际上,苏默刚刚已经断言:绝不止一万! 高达两丈七尺方圆的高炉流完铁水后,所有人都等待着计算结果。 而苏默也在那边心算着。 比起后世的高炉,这座土法练就的小高炉当然算不得如何。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一顶一的强悍。 高炉高达两丈,八尺方圆。也就是说半径一丈大概是一米三。高达两丈,也就是大概六米六。 整个高炉的容积大概有五十五个立方米左右! 后世大~跃~进时期毫无技术含量的土法炼钢大概是一立方米一一百多斤。 按照1890年开始筹建的汉阳铁厂1号高炉计算。九十立方米的高炉能产生铁三十六吨。 撇去两个时代造成的差异以及技术水平的差异,继续往小算,这个高炉一天怎么也该有个……五万斤吧? “出来了,出来了!” “结果出来了!” “一万八千六百斤,一万八千六百斤!” 一炉出来了一万八千六百斤! “一炉就超过了一万斤?” 所有人纷纷惊呆了,齐齐一窝蜂地冲了过去。 只不过,所有人光是看那体积就不得不信了。 “整的能一天一万斤,真的能……”所有人都沸腾了,看着只不过这么点大的高炉,纷纷大呼:“就这么一个高炉顶上了其他一整个小竖炉工坊的产量啊! 裴弘毅面sè复杂地点头:“我们老一辈人实在是太沉迷于曾经的荣光中了,张口闭口老祖宗,连自己的脑子都不用用!” 场上不少老匠师纷纷面sè尴尬,只不过这手艺人的思想都单纯些。技不如人当然没啥可说,红着脸就认了下来。 苏默默默看着激动不已的人群,心中也是不住地感慨。按照相同的历史上,此时的明代一年炼铁大概在两千万斤左右。初见数据的苏默也是大吃一惊,怎么也想不透既然明代生铁产量比起工业时代初期的英国还有厉害,为何最后的结局竟是无言。 想了许久也想不出头绪的苏默所幸不再去想这个,他已然决定投资重工业,无论再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