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好奇心 (第2/2页)
老一辈的人或许会惧怕官府,但这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后生们却不怕,在他们眼里,跟着李墨混才能混出个名堂。虽然眼下李墨并没有要带着他们造反的意思,但他们却已经时刻准备着,只等朝廷跟李墨翻脸以后自己就要大有作为。 移民海岛,不光是解决了朝廷头疼的流民问题,也让这些已经心存反志的后生们没了后顾之忧。亲眷都已经移民海外,甩开膀子开干就是。退一步讲,就算将来事败,只要有海军在手,也不必担心会被朝廷报复。 李墨知道手底下某些人的心思,但他却对此事保持了沉默。倒不是他真的有意那张椅子,而是为了将来考虑,狡兔三窟,多给自己留条后路不是坏事。至于造大周的反,李墨从没想过。来自后世的李墨很清楚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大周别看看上去挺大,但在世界地图上也不过是偏安一隅罢了。 只要手上有人,天下哪里去不得?不是只有造大周反这一条路可走,离得最近的朝鲜,又或者是被契丹人占去的汉人故土燕云十六州,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现在想这些都有点不切实际。光有一支军队就想要征战天下,那只是痴心妄想。眼下的李墨手上只有五千人马,而能控制的百姓更是少之又少,耽罗岛上倒是有两万百姓,可就靠这两万百姓就能把朝鲜给占了?做梦呢吧? 同化这种事,往往都是多数占便宜,朝鲜别看只是个弹丸小国,可好歹也有那么二三百万人。占领跟同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就像是中国历史上的元清两个不是汉人主政的朝代,到最后还不是被人口数量庞大的汉人给同化了。 想要彻底将朝鲜纳入汉人的势力范围,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分化瓦解,用汉人庞大的数量来稀释朝鲜人,而这件事恰恰是李墨现在无法做到的。李墨在这件事里只能起到一个推动者的作用,实际决策者还是朝廷。 能够在朝廷混得就没有一个是善男信女,李墨相信,只要让朝廷里的那帮人觉得有利可图,风险又小,他们是不会放过这种名垂青史的机会的。而耽罗岛的移民,只是第一步,既然移民海岛可行,那往朝鲜移点人口过去又有什么不可以,朝鲜半岛也是岛嘛。
在这个武力至上的时代,小国的命运是悲催的,只要强国有需要,丝毫不需要去顾忌什么仁义道德。 当然打朝鲜的主意还有点为时过早,好歹也是立国百年,怎么可能说灭国就灭国,就算是真的要动手,那也要等朝鲜内部元气大伤的时候。趁你病,要你命,随着朝鲜国王年岁渐长,新老之争在所难免,大周现在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再在合适的时候伸手推一把即可。 李墨跟宗泽闲聊过有关朝鲜的问题,而宗泽同样也不是什么好鸟,他爱的是大周,忠的也是大周,至于朝鲜百姓的死活,宗泽压根就不在意。也正是因为如此,宗泽并不反感李墨把主意打到朝鲜人头上这种做法,要是换个名宿大儒可能会谴责李墨的不道德,但在宗泽面前,李墨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过说归说,眼下的确不是对朝鲜动手的好时机,打铁尚需自身硬,就凭李墨手底下的这五千人马,想要解决朝鲜的确有些痴心妄想,但只要能获得朝廷的支持,那占据朝鲜半岛似乎也不是什么难题。 宗泽专门把自己与李墨的谈话写成一封私信送去了京城,交到了徐和的手中。可惜信是送出去了,却半点音讯都没有,也不知朝廷对此事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而李墨却不像宗泽那样满心期待的等候朝廷的回应,自己的事挺多,不像宗泽那样清闲,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自己亲自去处理。 与契丹人的交易正在秘密而又有序的进行当中,契丹人什么都要,粮食、布匹、兵械,只要是李墨能拿出来的,他们都是照单全收。李墨就喜欢这样的交易对象,一笔笔物资送出去,就意味着一匹匹战马到手。 也不知这伙契丹人究竟是个什么身份,如此大张旗鼓肆无忌惮的行事,营州当地的官府却连个屁都不放,不仅不敢放屁,就连派人过来瞅一眼都没有。这让李墨对这伙契丹人的身份就愈的好奇了。 李墨一开始以为这伙契丹人可能是受了大辽官方的派遣,毕竟骄傲的契丹人还不能接受会有一日需要大周帮忙的现实,可等李墨仔细询问过萧保先以后,现自己之前的猜测有误,大辽官方压根就没有过这个念头,而萧保先之所以会来营州,那纯粹就是萧保先自己倒霉催的,在营州遇上了李墨这个克星。 既然没有官方的背景,那这伙契丹人就只可能是大辽国中的一支部族,也只有部族才有可能拿出如此多的战马。 常言道,好奇心害死猫。李墨眼下就是这样,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李墨仗着自己轻功了得,竟然有了夜入契丹人营地一探究竟的打算,并且,他还把这个打算付诸行动了。 夜黑风高,等到何元庆等人都已经安歇,李墨换上了夜行衣,悄悄溜出了住处,小心翼翼的来到了驻扎在城外的契丹人营地。虽然已是深夜,但契丹人的营地内却是灯火通明,更有体态彪悍的契丹武士在来回巡逻。 李墨只是想要来刺探一下,并不打算夜袭,见此情况便打了退堂鼓,别因为一点好奇心坏了正事,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正打算就此退去,可偏偏就在这时,契丹人的营地里驶出了一辆马车,看到守卫在马车旁的那些契丹武士,李墨估计那辆马车里坐着的一定是契丹人中的重要人物。而在看到银月跟察哥那两个熟人也分别守在马车两侧之后,李墨愈的肯定自己刚才的判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