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各怀鬼胎 (第2/2页)
谅低头认错道。 听到李资谅这话,李资谦的脸色稍微好了一些,伸手拍了拍李资谅的肩膀,示意坐下说话。等李资谅在对面坐定,李资谦这才开口说道:“你能想明白这点让我很是欣慰,一点钱财算什么,只要朝鲜这一国在我李家手中,想要多少钱财得不来。不要只看眼前,我们要为长远打算。” “兄长教训的是,弟弟之前孟浪了。”李资谅再次认错道。 李资谦满意的点点头,开始对李资谅说起了自己这些日子的打算。李资谅听后不由大惊失色,自家兄长想要造反这事他是清楚的,他也不打算反对,自家兄长称帝,自己这个做兄弟的也能跟着沾光。不过以前兄长从来没有这么直白的跟自己提起过这事,现在突然提出来,李资谅还是被吓了一跳。 “兄长,前段时日你不是还抱怨说有些人的胃口太大,不太好说服吗?怎么现在忽然改主意了?”李资谅压低声音问道。虽然眼下书房里就他们兄弟两个,但讨论造反这种隐秘的事情,李资谅还是忍不住小声说话。 “此一时,彼一时。”李资谦故作高深的答道。 “……兄长莫非是想要借刀杀人?”李资谅想了一会,小声试探道。 “哼哼……还不算太笨,有些事托付给你我倒是也能放心,附耳过来。”李资谦闻言笑了笑,对自家兄弟说道。 野心这东西就像是野草,不及时除去就会噌噌的疯长。就在李资谦密谋等李墨一伙人离开以后改朝换代的时候,被困在王宫里的现任朝鲜王王俣同样也没闲着。以前王俣不吱声那是因为形势所逼,李资谦权倾朝野,要是表露出反抗之心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尤其是在有了王楷这个外孙以后,王俣更是不敢随便流露出丝毫的不满之意。扶持韩安仁一帮人跟李资谦对抗,那也是小心又小心,既不能让李资谦察觉到韩安仁等人的幕后主使是自己,又要让韩安仁等人甘心为自己卖命,这种走钢丝一般的危险行动,着实让王俣每日都过得提心吊胆。
老话说得好,机会可遇不可求。李资谦之所以能够在朝中那么硬气,就是因为他的手中掌握着兵权,王俣以前通过韩安仁等人想要拉拢军中将领,可惜收效甚微。但现在不同了,托那伙海盗的福,包括李资谦在内的群臣都被赶回了家,而留在王宫里的除了王俣之外,就剩下那些军中的将官。 为了防止这些将领组织抵抗,李墨命人将降兵中的大小将官一网打尽,全都关押在了王宫之内,而那些降兵则被关押在了别处。每日里命人监视着那些降兵做事,不给他们考虑事情的时间。 把将官关在了王宫里,也就给了王俣机会。王俣虽然没有出宫的机会,但在宫内走动却不会有人拦着。尤其是李墨在得知王俣有意拉拢那些将官以后,更是大开方便之门,授意任何人不得阻拦。 王宫里被关押的将官大多是城卫军里的将官,这些人原本是李资谦的手下,但此时此刻,面对王俣的拉拢,有不少人是动了心。毕竟王俣才是朝鲜王,忠君的思想或多或少还留在这些武人的体内。 李资谦并不知道王俣正在努力挖自家的墙角,即便知道他也不会太在意。城卫军太废物了,三万人竟然连一晚都没守住,自打回到家中,李资谦就不在把这些城卫军当回事。真正让李资谦想要下大力气拉拢的,还是正在北方与女直人交战的边军,而领军的大将拓俊京,更是李资谦有心拉拢的第一目标。 名将是不断更新换代的,到了这时候的朝鲜,拓俊京就是朝鲜第一名将。李资谦想要拉拢拓俊京,一是拓俊京手中掌握的数万边军,二就是拓俊京在国中的名将身份。只要将拓俊京拉拢到身边,那自己的大业就成功了一半。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李资谦好好考虑,那就是拓俊京这人有些死心眼,忠君被他摆在了第一位,要是自己直接造反,恐怕这位朝鲜第一名将会第一个不答应。 正跟李资谦商量如何拉拢拓俊京的李资谅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李资谦想了想后,咬咬牙说道:“楷儿今年也已经十四了,差不多该出来做点事了。” 李资谅听到这话心里不由一安,看来王位的诱惑还没有冲昏自家兄长的大脑,没有为了王位就不顾一切,能做出另立新君的决定,说服自家兄长还是那个睿智的兄长。只是让楷儿继位,原来的朝鲜王怎么办?让他主动禅位?他肯吗? “哼,这事由不得他,更何况还有没有活到那时候还是个问题呢。”李资谦冷哼一声道。 “……兄长,莫非你想要借刀杀人?不可啊,那些歹人就不是善类,兄长请他们帮忙,那不是自己将把柄往他们手中送嘛。”李资谅猜到了自家兄长的打算,急忙劝阻道。 “不必多虑,那些歹人皆是贪婪之辈,只要拿钱买通,不愁他们不为我们做事。至于你担心的把柄问题,等到事成以后,我们又没有改朝换代,而是另立了新君,那些歹人所说的话又会有多少人相信。”李资谦自信的对兄弟说道。 李资谅承认自家兄长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可他还是不赞成借助那些歹人的手除去现任朝鲜王王俣这个办法。只是李家是李资谦当家作主,要是李资谦不听,李资谅也没辙。只能按照李资谦的吩咐,开始暗中联络与李家关系密切的各家。只等这伙占据了开城的歹人离开以后就行动。 首先要做的,就是诛杀以韩安仁为首的那伙保皇派官员。对李资谦来讲,韩安仁这帮人就像是讨人厌的苍蝇,伤害不了自己但整日里围在自己身边烦人,让人不除不快。而韩安仁此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