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章 波折 (第1/2页)
相比起孙静,王伦要更加容易招揽一些。孙静好歹还有个容身之处,虽然日子过得也不好,但好赖不至于露宿街头。可王伦就不行了,虽然借住在庙里不用花钱,可整日里受人白眼的日子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受得了的。 李墨伸出了橄榄枝,已经几乎走投无路的王伦又怎么会放过,就如同落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不管有用没用,先抓住了再说。至少有事可做,不必为一日三餐担忧。如今的王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一旦人落到这步田地,对待遇什么的也就不会太挑剔了。 一顿饭的代价,替李墨节省了不少时间。当得知王伦如今还借住在城南一座名为惜福寺的寺庙中以后,李墨让人找来马车,准备先把王伦给接出来,另外找个地方安置。王伦听后不由感激不尽,说真的,他会赖在惜福寺不走那是实在没有办法,而如今总算是遇到了一个金主,自然不愿意继续留在惜福寺受那些秃驴的白眼跟冷嘲热讽。 按照往常的习惯,王伦来到了惜福寺的后门,打算进寺告诉方丈一声后就带着行李离开。却不想刚一下马车,王伦就瞅见在后门的旁边摆着几个包裹,看上去很是眼熟,打开一看,果然是自己的行李。 这是惜福寺的和尚趁王伦不在把王伦的行李给扔了出来,用意很明显,那就是不愿意继续收留王伦。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面对此情此景,王伦只能长叹一声,背起自己的行李就打算随李墨离开。王伦并不认为刚刚才投的恩主会替他出头,打算忍下此事。 可李墨不干了,既然收了王伦,那就算是欺负,那也是他的权利,这惜福寺的和尚凭什么欺负王伦。见王伦一声不吭的往马车上爬,李墨直接跳下马车,一扯王伦的胳膊,沉声说道:“跟我来。” 贝应夔等人一见李墨的态度,立刻明白李墨打算干什么,当即摩拳擦掌的准备一会揍人。王伦见状连忙拦住李墨劝道:“恩主,算了,算了,这事也不能全怪惜福寺的和尚。” “你闭嘴,瞧你那没出息的样。你记住,现在的你不再是没有靠山的穷秀才,这帮惜福寺的秃驴既然敢欺负你,那就是不给我面子,对不给我面子的人,我一向不会客气。老贝,撞门!” 贝应夔就等李墨下令,听到李墨的命令后当即大喝一声,卯足劲向着惜福寺的后门就撞了过去,就跟攻城车一声,轰隆一声就将惜福寺的后院大门给撞开。出的巨响顿时引来了寺中和尚。 就见李墨带着人走进了惜福寺,前来查看的一个和尚见状喝问道:“何方狂徒敢来此处闹事?” “给我打!” 随着李墨一声令下,以贝应夔为的亲兵当即就对赶来查看动静的和尚动起了手,他们下手也有分寸,并没有朝人身上的要害处下手,不过虽不致命,但下手的地方也尽是人会感到疼痛的部位,不一会的工夫,惜福寺的和尚就被打得痛叫连连。 寺里出了来捣乱的,作为方丈的广亮自然也过来询问究竟。惜福寺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庙,寺内并没有专门护院的武僧,不过以往京城治安良好,就算是泼皮无赖也不敢来惜福寺闹事,遇到有人打上门,这种情况还是头回遇到。 “这位施主请住手,有话好好说。”广亮虽然气愤李墨这伙人的无礼,但形势逼人,他也不得不放下姿态低眉顺眼。 “哼,你这和尚就是这里的方丈?”李墨冷哼一声道。 “小僧正是,只是不知本寺哪里得罪了施主?” “我来问你,佛度世人,靠的是什么?” “自是佛法广大。” “你说佛法广大,那具体广大在哪里?” “这个,不知施主有何见解?”广亮不好回答,干脆把问题踢回给了李墨。李墨也不客气,闻言答道:“为什么百姓愿意信佛,只是单纯的因为信佛可以为来世积累善果吗?我认为不是,最让老百姓愿意去信佛的,是因为佛有慈悲心,人心向善,这才是人人愿意信佛的根本。” “是是,施主所言极是……”不管李墨说的对错,在这种惹不起的状况下,广亮觉得还是顺着人家的话说比较合适。 “可你们惜福寺的慈悲心呢?”李墨大喝一声问道,说完一指身旁的王伦,“我这位朋友一时落魄,不得不借住在寺中,可你们这帮和尚不仅没有为他打开方便之门,反倒趁他不在将其行李丢到了寺外,若不是今日恰好我遇到这位朋友,他岂不是就要流落街头。” “啊?这个,小僧不知……” “你是方丈,生在寺中的事你会不知?就算你不知,你也有管教不严之过。指佛吃饭,赖佛穿衣,你们这帮佛祖的不肖门徒如此待人,又如何叫人相信佛祖有什么慈悲心!” “呃……施主教训的是,我等知错了。”广亮低头服软道。不服软也不行啊,这事本来就干的有点理亏,真不想让王伦继续住在庙中,大可直接当面请他离开,可背地里把人家的行李给扔出了寺庙,的确好说不好听。 “哼,今日给你等一点教训,日后若是还如此,就休怪我带人来拆了你座寺庙,替佛祖清理一下门户。”李墨见好就收,冷哼一声,扔下句场面话后带着人扬长而去。 要说一开始打算教训惜福寺的和尚是出于义愤,等到进了寺庙以后,李墨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收尾。先占住了大义,不是李墨没事找事,而是惜福寺欺人太甚,这样日后就算要打官司,理也在李墨这边。而且这时候出手可以让收买人心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没看王伦看向李墨的眼神已经不光光是感激了,这时候估计李墨让王伦去做玩命的事情他都能答应下来。 读书人在古代为什么显得金贵,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识字率普遍不高,所以认识字的人容易给人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且读书识字是做官的先决条件,也有不识字就做官的,可但凡是做了官的,那必定需要识文断字。哪怕是军中将领,那也不仅仅是只需要会写自己名字就可以的。否则看不懂军令,怎堪大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