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借题发挥 (第2/2页)
罚蒙古人之前的作战不力了。 蒙古人自然不肯就范,奋起反抗,怎奈双方实力相差太大,虽然袭扰令金人感到头疼,但却阻挡不住金人征伐的铁蹄,一个个蒙古部落被灭,蒙古人纷纷沦为金人的战俘,如同牲口一样被带回了金国。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蒙古人拼死抵抗金人的欺凌的时候,安西军也动了。以李墨遇刺为借口,出兵开始讨伐蒙古各部。 安西军这一动,大周立马松了口气,而金人却是立刻就紧张了起来。李墨遇刺的消息传回金国的时候有不少金国高层那是拍手称快,连称报应不爽。而当得知李墨安然无恙后,这帮人更是连呼老天没眼,咋不把这祸害就此收了呢? 对金国来讲,李墨的确不是个好东西,坏了他大金国多少的好事。原本辽国已经是囊中物了,到最后却生生被他从嘴里抢走了大半。原本南下大周收获了多少财富,到最后却被这家伙给截胡了。 按照金人的脾气,李墨若是落到他们的手上那肯定是千刀万剐的下场。可问题是他们眼下拿兵强马壮的李墨没辙,除了背后骂两声,扎小草人诅咒外,明面上却不能有丝毫的不满。 金人原本以为自己就够不讲理的了,但在遇到了李墨之后,金人忽然觉得自己是文明人了,李墨的安西军才是蛮夷。 金人灭辽时占了辽国的上京道,而西京道就位于上京道的下方,这次安西军出兵,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进入了上京道,横扫上京道以北的蒙古诸部,硬生生从金人的饭碗里挖走了半碗饭。 金人对此除了抗议也没别的辙。上京道地广人稀,金人占了以后也没想过自己治理,只要按时交纳“保护费”,金人也任由生活在上京道的人们进行自治。但这并不代表着安西军就可以随意进出。 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这一向是金人用来欺负别人的理由,但现在被人用这个理由欺负,金人才切身体会到了被欺负时忍气吞声是什么滋味。
现在跟安西军开战时金国高层不愿看到的,对于安西军越境报复蒙古人,金人也只能一面遣使抗议安西军的霸道,一面催促征讨蒙古诸部的金兵抓紧时间,跟横插一杠子的安西军争抢蒙古人口。 征讨蒙古人是金国高层的一致决定,蒙古人全民皆兵,将蒙古诸部收归己用,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实力,更可以增加金国的人口,提升金国的战争潜力。虽说收买蒙古诸部也是个办法,但金人已经习惯了抢夺,又怎么舍得花出大代价来收买蒙古人。 经历过由弱变强的金人很清楚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这些民族都是什么秉性,你强大时他会臣服,而当你弱小时,最先咬你一口的也是这些北方蛮族。与其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倒不如直接将其并入自己的部族。 也正是因为出于这个考虑,但凡是被俘虏的蒙古部落的头人,无一例外的被满门抄斩,唯有那些原本就身份卑微的牧民才躲过了杀身之祸,成为了金人的奴隶。在草原上,地位越高,拥有的就越多,与之相反,身份越低,那拥有的就越少。一个部落,领几乎拥有一切,甚至连牧民的妻子都是领的玩物。而如今金人掠夺蒙古各部落,专杀各部落的头人及其家族,这个结果反倒对那些原本就一无所有的牧民比较有利。 感到大祸临头的蒙古头人们纷纷率部北逃,这是他们面临危险的一贯做法。草原辽阔,只要拥有牛马人口,家园没了就另外找一处,这没什么大不了。可问题是这回金人的决心看来很大,一副你就是跑到天边去都没辙的架势,许多蒙古头人感到了绝望。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向金人投降,但一想到投降的后果,他们就又打消了那个念头。留下一条性命又有什么用,失去了一切,那还不如一死了之。 安西军的进入叫那些原本已经有些绝望的蒙古头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安西军的报复也很强烈,但他们不会像金人那样不由分说就直接砍脑袋。就如同被驱赶着的羊群,在金人的威胁下,那些还没被金人光顾的蒙古部落纷纷向安西军靠拢,祈求得到安西军的保护。 虽然同样是做俘虏,但安西军的俘虏政策明显要比金人的人性化一些,至少不会见面二话不说就砍。虽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自己的性命在保住的同时,还有可能留下一部分财产。两害相权取其轻,在走投无路,又有金人这个榜样在,蒙古人还是选择向安西军投降。 蒙古人的选择自然就叫金人了急,好在此时负责前往安西抗议的使者完颜希尹传来了好消息,说是安西军答应了金人的要求,同意撤兵。抱着花钱消灾的念头,金国也同意了安西军保留此战收获的要求。 安西军有什么收获?自然就是那些投降了安西的蒙古部落,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财富被人带走,金兵自然是感到不满。可安西军强横,金兵暂时招惹不起,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而这股怨气自然而然也就泄到了那些蒙古部落的头上。 安西军的撤兵,走的并不是很快,大量的战利品拖延了大军的行军度,同时这也是安西军故意如此。金人的沿途护送,让安西军心里即解气又开心。解气,自然就是因为安西军有一部分官兵是辽人,以前被金人欺负的不要不要的,但现在看到金人想怒又不敢的样子,那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而开心,则是因为这回收获不菲,虽然那些蒙古人自己不能支配,但缴获的那些牛羊马匹,里面却有属于自己的一份。 “八哩丹,别垂头丧气的,我向你保证,将来你一定会为今日的选择感到庆幸。”高宠看着自己身旁低着头,沉默不语的蒙古降将说道。 “但愿长生天保佑吧。”八哩丹兴致不高的回答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