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弹棉花 (第2/2页)
享乐的庸碌皇帝,他的治国理念和道家的无为而治非常契合,而事实上成化帝本人也是个笃信道教的信徒。所以,他在当政期间所任用的亲信官员大都是无作为的庸碌之辈。这样的官员,既不会给天下添乱,又不会给一心修仙问道的成化老皇帝找麻烦,他用的放心,也用的舒心。 可是成化年间的朝堂上却偏偏有个怪事,庸碌无为的成化帝,手底下的内阁大臣也都和他老人家的脾性相投都无甚作为,本来皇帝与臣子之间只要不是出了大变故,也就这样一直相安无事下去了。可偏偏那时候负责督查百官的御史台却是个极端的另类,那个时候的朝堂,弹劾成风,御史言官也喜欢管闲事,有许多辅政官员,内阁大臣都被御史台的一众言官用鸡毛蒜皮甚至于捕风捉影的小事拉下了马。这让当时的文武百官可谓是人人自危,如履薄冰。但是有一个内阁官员却是例外,他不仅没被御史台的弹劾拉下马,而且官位还越做越高,直到最后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此人的生平事迹可谓之传奇也!而这个人就是我们要说的刘吉。 前文说过,刘吉是正统年间的进士,在官场之上资格不可谓不老。但是正统年间却又是大明朝最为特殊的年号,遗留的历史问题也特别多。经常看历史剧的书友应该知道,正统皇帝曾经当过两次皇帝。第一次,他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然后,少不更事的正统帝因为轻信宦官王振,在正统十四年大明对瓦刺的一场战役中引发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土木堡之变。然后,正统皇帝就被瓦刺俘虏了,还在大草原上放了一年多的羊才被人迎回故土。但在此期间,他皇帝的身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转变,他被他的弟弟景泰皇帝强行退了位,成为整个大明朝唯一一个太上皇,而且还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并且一锁就是七年。
本来被自己亲弟弟软禁的正统皇帝都已经放弃挣扎了,正准备在南宫安度余生的时候,他又被石亨、曹吉祥等一众大臣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宫变给救了出来,然后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该产生疑问了吧,这一切又和刘吉有什么关系呢?是的,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丝毫的联系,但其实这中间还是藏有不少的龌龊的。而这个龌龊也正是成化年间的御史台跟刘吉一向不对付的主要原因。 或许大家又要问了,到底是什么龌龊呢,竟然能让御史台一直揪着他不放。其实非常简单,怪就怪刘吉这个人太会做官了,历五朝而不倒。好吧,这要是放到其他朝代刘吉一定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官场老前辈,可是刘吉偏偏先后侍奉过正统皇帝以及亲手推正统皇帝下马的景泰皇帝,虽说当时的刘吉官位不大,名声不显,可是大家也该听说过这么一句古话,自古忠臣不事二主。即便景泰帝是正统帝的亲弟弟,他登记上位也是无奈之举,(谁让老大哥不争气被抓去放羊了呢!)可是刘吉曾经侍奉过景泰帝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忠臣不事二主的老梗就成为刘吉在大明官场上最大的制肘了。而当时刘吉本人也明白,即便再怎么委屈,可这毕竟是铁一样的事实,所以对于御史台的种种弹劾他也只能无奈的忍气吞声,以至于后世人为他取了个刘绵花的外号。而御史台对他的弹劾,也就是所谓的“弹棉花”。 在当时,几乎每一天刘吉都会遭人弹劾,而文武百官也见怪不怪了,甚至于刘吉本人都麻木了。这也导致他在成化年间随波逐流,庸碌无为。 但是,成化帝却觉得他是个人才,觉得他老成持重,有宰相度量,能忍受常人不所能,他的朝堂正稀缺这样的人才;当然了,并不是成化帝有慧眼什么的特殊天赋发现了刘吉的不凡之处,成化帝之所以欣赏他,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吉能拉仇恨,他一上朝御史台就会把所有矛头指向他,而这样的话,成化帝本人的庸碌无为就不会有人再提及了,他也可以继续安心的修仙问道,安逸享乐了。而到最后,成化帝晚年的时候,替成化帝拉了一辈子仇恨的刘吉也终于熬出头了,成功地击败了其他的几个内阁大臣,一跃登上首辅的宝座。 好吧,扯的有点偏题了。也不卖关子了,就直接告诉大家吧,为什么张文若一听说林妙音的案子是县丞赵合道全权办理的,就立刻会想到与他风马牛不相及的大明首辅刘吉,原因非常简单,刘吉是河北人,而赵合道也是河北人,这两人既是同乡又同为读书人,在大明官场这个非常讲究乡党观念的时代,张文若真的不敢保证,赵合道不是走了刘吉的路子才补上官身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