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棋情录_64 苦命女惊闻身世 多情郎体贴入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4 苦命女惊闻身世 多情郎体贴入微 (第2/2页)

母。”

    睡至半夜,仙居山微微颤动一下。范昭惊醒,心中奇怪一下,复又睡去。第二天,范昭早早起身,和梅儿用完早餐,忽听外面人声嘈杂。云梦月进来说:“梅儿,不好了,小船刚刚跑上来说龙和尚圆寂了。”范昭听完,大惊失色,忙与梅儿等人走了出去。

    大堂上,僧秋船倒在云若飞的怀里,尤在哭泣。余林隐和徐幸之在旁边劝慰。梅儿问:“小船,大师怎么走的?”僧秋船泣道:“梅儿jiejie,半夜时分,山洞微微晃动一下。我听到洞外传来哗啦啦的声音,就跑到洞口向下一看,外面的那根石柱垮掉了,那块人形巨石矗立在石头之中。我心中惊奇,去找师父,才发现师父已经圆寂了。”

    梅儿伤心,哭出声来。云若飞道:“龙和尚是得道高僧,圆寂时,要炸内丹的,引起山体震动,一柱擎天的人形巨石,因此而倒塌。看来,大师修行的境界很高了。小船,龙和尚涅槃了,脱离苦海,我们应该为他高兴。”僧秋船抽泣道:“老山主,我还在苦海中啊,为什么师父不带我走?”云若飞心中一动,昨晚听闻女儿女婿被害的怨气消去大半,缓缓道:“人得修行,才能脱离苦海,去到佛国彼岸。”余林隐道:“师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云若飞道:“好。龙和尚圆寂了,rou身得火化,当烧出舍利子。”

    云若飞一行,进了山洞,只见龙和尚静坐蒲团上,神色安祥。云若飞道:“大师脱离苦海,涅槃彼岸,功成圆满,可喜可贺。弟子将大师火化,所出舍利,将供奉在仙居山,以彰大师慈悲。”

    范昭和铁塔搬来木柴,将大师rou身置于其上。云若飞念完经,点燃柴火。须臾,化成白色灰烬,出九粒舍利,色彩绚丽。云若飞用瓷坛装好龙和尚的骨灰,用瓷瓶装上舍利,递给余林隐,道:“林隐,你先以香火供奉龙和尚的舍利和骨灰,再于大堂之侧建一宝塔,将大师舍利供奉塔中。”

    僧秋船道:“老山主,师父的骨灰和舍利,还是供奉在山洞中吧。小船要给师父守灵三年。”云若飞道:“小船,你师父是出家人,你不必守孝。”僧秋船道:“小船就想陪着师父。”范昭道:“小船,你忘了吗?昨天,大师说你棋才不错,要入世历练一番,托我带你去杭州报国寺,交给慧明禅师。”僧秋船道:“我要守着师父。”云若飞道:“龙和尚在天上,不在这里。小船,你去了报国寺,好好下棋,给你师父长长脸。”僧秋船问:“那范哥哥什么时候带我去杭州?”范昭想了想,道:“过些日子吧。你先给大师守灵,我要去杭州时再叫你。”

    范昭下了山洞,细看石柱垮塌之处,乱石堆落,人形巨石却完好无损,省却自己请下人形巨石的许多麻烦,以为天意,暗暗称奇。

    下午,天佑来到山谷,和僧秋船一起守灵七日。

    过了一晚,第二天拂晓,徐幸之带着云若飞、梅儿等人,向括苍山出发。云梦月把范昭化妆成了一个老实巴脚的乡下农民。范昭和徐幸之坐一辆马车,梅儿和秋儿坐另一辆马车,云若飞、铁塔、八妹和九妹(云梦月)则骑着马。在山道上行了一天,所幸没有什么麻烦,天黑前到达胡义云和云燕的墓前。坟墓用乱石堆成,十余年来,长满了青草。

    梅儿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范昭身着土色便衣,胳膊上系一条白布,跪在梅儿身边,点亮蜡烛,与梅儿磕头烧纸。云若飞给女儿女婿上了一柱香,坐在旁边老泪纵横。烧完纸后,徐幸之上香道:“胡夫人,老朽不负所托,将你女儿抚养成人。如今令尊做主,嫁入亲戚范家,亲上加亲。你们夫妻泉下有知,亦可以安心了。”徐幸之上完香,继续道:“老朽十余年来,不曾告诉梅儿实情。只是在清明时节,老朽背着梅儿,给二位上香烛,烧纸钱,说说梅儿的事儿。老朽这样做,是不想让梅儿背负上一代的血仇。”铁塔、八妹和九妹,也向梅儿父母上了香。秋儿身份低微,站在一旁侍候。

    当晚,八人在崖底搭起两个大帐蓬,烧着篝火,住了一夜,天亮时返程。

    回到山寨,已经是天黑了。用过晚饭,范昭便回到房中,躺在床上休息。秋儿问:“少爷,梅儿要在山谷里搭个孝堂,为父母守孝三年。少爷明儿要不要去陪梅儿?”

    范昭想了想,道:“去陪七天吧。这些繁文缛节,我真不知道,如果娘子在就好了。”秋儿道:“我一个小丫头,不懂这些,少爷听姑老爷安排就是了。当年陈老爷过世时,小姐披麻戴孝,守了三年呢。”范昭叹口气,道:“古人就是礼节多,有时真烦人。”

    秋儿道:“少爷不能这么说。古人制定这些礼仪,一定是有道理的。婢子原来也觉得麻烦,后来呀,小姐给我说了一个披麻戴孝的故事,婢子就不这样想了。”范昭来了兴趣,道:“秋儿,说来听听。”

    秋儿道:“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安葬娘。’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个教训他们,尽到做娘的责任。有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前清苦,死后也不想奢华,你们兄弟俩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山洞里就行了。不过,从今日开始,你们要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不孝子马上答应了。

    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小乌鸦长大后,mama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窝,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表现复杂,mama老得不中用了,一般都能反哺mama,有一窝小猫头鹰却把mama吃掉。后来,这窝小猫头鹰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了。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看不下去了,心想自己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会怎样对待我们呢?!他们决定要孝敬赡养老娘。这时,老婆婆却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兄弟俩模仿乌鸦毛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送丧。”

    范昭听了,道:“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长大了,不孝敬父母,连畜生都不如!古人丧礼虽然繁琐,但是能教化约束人心,从这点看,利大于弊吧。”

    作者注:中国古代,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姬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所以讲娶妻纳妾,而且,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丈夫入睡后,她便必须离开,且不同阶层的姬妾数有严格规定。《周礼》定:“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大夫只能纳两妾,士族只能纳一妾。普通富民则要到嫡妻年过五十无子的时候才能纳一妾。孔子在世时,曾悲叹礼崩乐坏,提倡克己复礼。至清朝中期,妻妾界限日渐模糊,大户人家三妻四妾已是寻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