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功劳 (第2/3页)
秦震微笑。 纪晓棠垂下眼帘。 韩太后微笑。 隆庆帝轻轻叹息,移开了视线。 纪三老爷依旧是方才的样子。似乎什么都没有察觉。 “听说纪大人从海外归来,带回来良种。我听阿佑也提起过这件事,阿佑很有些独到的见解,于~国~于~民都有大利益,如今天下饥馑,我对这件事也十分关切。”秦霖在解释他这个时候入宫的原因,并非是巧合。他和祁佑年就是特意在这个时候来的。 “以前在清远,县主和纪大人都曾经与我谈论过出海和番粮的事”祁佑年也躬身说道。 番粮的事情,纪晓棠并没有瞒着祁佑年。相反,他们还为此多次讨论过。 就是如今在京城中十分红火的洋货铺子,那里面也还有祁佑年的股份。 隆庆帝就哦了一声,目光从祁佑年的面上滑到纪晓棠的面上。随即就移开了。 韩太后倒是笑了。 “难得你们如此忧国忧民。有心为万岁爷分忧,那就留下来一起听听,也帮着参详参详。” 韩太后赏了秦霖座位,隆庆帝又格外加恩,让纪晓棠、纪三老爷和祁佑年都坐下来说话。 纪三老爷就说了他找到了三种番粮,前面两种,隆庆帝和韩太后都见过,纪三老爷就将挑选出来的土豆奉了上去。 “这个季节就可以播种。入冬的时候就能有收获”隆庆帝惊喜地问纪三老爷。 纪三老爷答了一声是。 北方入冬早,是不可以的。但是南方气候温暖,这个时候播种是会有收成的。 “纪三,你带了多少土豆种回来”隆庆帝已经改口称呼纪三老爷为纪三了。不知道纪三老爷哪里打动了他,他对纪三老爷竟是非常的投缘。 纪三老爷说了一个数字,并说了根据计算,这些土豆种能够种植的面积。 纪三老爷足足运回了两船的土豆,为了这些土豆,纪三老爷在海上也没少经历波折。 不仅隆庆帝动容,其余众人脸上也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那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他们都很明白。 这两船的土豆种下去,虽然不能够完全解决大秦所面对的问题,但是却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如今缺粮的现状。 只要这批土豆的收获。 “臣已经重金聘了善于种植土豆的番人随船同来,有他指导,种植土豆应该没有问题。”纪三老爷随即又提醒了一句,种植土豆并不挑地,但如果是沙土地,则产量会更高。 “南方哪些府县的土地最为适宜”隆庆帝立刻就问道。 这个问题,秦震和秦霖都能回答出一些来,但是显然不准确也不全面。 隆庆帝立刻就下了旨意,将有司官员召进宫里来,很快就选定了种植土豆的府县名单。 名单定下来,一应具体的安排,自然有下面的官吏去负责。 “若这番粮果然如纪大人所说,那么纪大人就是为国为民立下了大功。”韩太后慢条斯理地道。 在番粮这个问题上,因为隆庆帝非常感兴趣,大多数的话都是隆庆帝说的,然而韩太后的存在感是不容忍忽略的。 “臣不敢。”纪三老爷忙就说道,“若事情有成,全仰赖陛下好太后娘娘的洪福保佑,还有安王爷为此事殚精竭虑,微臣只不过是克尽微劳。” 韩太后微笑着点头,似乎对纪三老爷的态度很是满意。 有了土豆良种,不仅可以缓解眼下天下的饥馑,对于大秦的未来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 别说其他人,就是隆庆帝惨白的脸上也似乎有了一点儿血色。 “有这三种番粮,以后国库充盈,百姓们都能少挨些饿,我大秦强盛指日可待了。”隆庆帝说着话,似乎是有些激动了,突然就咳嗽了起来。 纪晓棠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咳嗽的这么激烈。 隆庆帝似乎并不是第一次这样咳嗽了,旁边立刻就有服侍的太监过来。拍背的拍背,拿帕子的拿帕子,喂药丸子的喂药丸子。 半晌。隆庆帝才止住了咳嗽,又有服侍的太监将他额头的汗擦干净了,隆庆帝才重新舒出一口气来。 没人问隆庆帝怎么了,只有韩太后看着隆庆帝,眼神中带出几分焦虑的神色,不过她很快就遮掩了过去。 “陛下上次着了暑气,至今还没有全好。应该小心身子,不要过分激动。”韩太后一字一句地嘱咐隆庆帝。 “儿臣知道了,儿臣是开心。像这样开心的事。一生中能有几次母后不必担心,儿臣的身子,儿臣自己知道。” 韩太后的脸色微微一变,随即笑道:“那就好。” 纪晓棠在一边看着这双母子互动。突然觉得有些淡淡的伤感。 隆庆帝的话。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而且,一代帝王,是并不适合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朕自登基以来,并没有什么建树。如果能看着这件事情做成了,以后也能有些颜面去见父皇和祖宗们了。”隆庆帝又说道。 韩太后的脸色变得越发难看了,她看了一眼隆庆帝,隆庆帝却已经垂下眼帘,轻轻喝了一口清茶。 韩太后将到了嘴边的话就咽了回去。 “这确实是有利于社稷的大好事。你们都是国之栋梁,可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现在就提出来。”韩太后特意用比较轻快的语气说道,脸上也带了笑容。 她几乎是带着鼓励的笑容在向大家说话,显然是将想将气氛调动起来。 方才隆庆帝接连说的那两句话,已经让御书房的气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