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71三十六计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第1/4页)
抛砖引玉法正助吕蒙擒贼擒王甘宁捉曹休 春风送雨透微寒,梨花轻盈淡香漫。 悠悠远山遮斜阳,吴中儿郎走淮南。 涟涟溪水落云间,迢迢柳枝和风闪。 桃李芬芳抽嫩芽,曹休不慎遭大难。 这日春雨淅沥,滋润着城外的麦田,道路泥泞,还有少数农夫顶着小雨耕种,春雨贵如油,滋润万物,哺育苍生。 法正处理完政务,收到了军报,打开一看,法正略敢不妙,需要再次出手了。原来军报中得到的信息是吕蒙病了,吴军现在主要由徐盛、周泰统领,吴军主寨被劫,形势严峻。 当初吴军北上是法正以寿春和合肥为诱饵,引诱吴国北上的,吴军派出了精兵强将,志在必得,一举囊括淮河以南。如今兵力损失了四分之一左右,虽然胜多败少,但也还不错。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吕蒙作为主帅指挥有方,如今吕蒙病了,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徐盛无法完全指挥大军,这样军队就容易遭遇不测。况且魏国那边有王基、王昶坐镇,有高参蒋济,还有远处的高人司马懿。 如果吴军败亡,吴国肯定痛恨法正的烂计策,更恨蜀汉见死不救的阴险。法正不能让蜀汉处于不仁不义的地位。法正要的结果是吴国惨胜,要吴国取下寿春合肥,损失三分之一的兵力,耗损两年积累的粮草,同时只能防守,无力再进攻。 法正要思索出一条对策,帮助吴军一把,助其过颖水,屯兵寿春城东面。有了,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他的策略是:宣传吕蒙病了,魏军也有许多士卒见到生病的吕蒙。魏国确认以后,定然没有疑虑。周泰领大军编造竹筏,要渡过颖水,进攻寿春。魏军必定按照兵法所说的半渡而击,派兵专候周泰领兵渡河。吴军却派精干的斥候过河探清楚魏军情况。周泰造好竹筏,竹筏悄悄给徐盛几个,夜间徐盛领一路精兵从另外的地方,悄悄过河,从背后偷袭对面的魏军。待徐盛在对面展开偷袭,杀声震天时,周泰领兵渡河,两面夹击可得大胜。震慑寿春的守军。为后续夺取寿春做好铺垫。 法正的这招抛砖引玉,实际就是诱敌而歼灭之,野战打垮敌军,而不是依靠攻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伤不起。此地古代各地都有城堡,而竟然被北方民族扫灭了好几次,真是蛋疼。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情况,不妨细说一下。 古代中原王朝几次被占领甚至被吞灭的原因: 1.中原老百姓懦弱贪生,儒家统治中原,人人向礼,不尚武勇。再加上太平之后,人人只懂享受,不晓奋斗。蒙古国都要灭大宋了,大宋皇帝还在莺歌燕舞。全国只有江州百姓组织了勉强不错的抵挡,其他地方的百姓只顾逃命,以为逃走就不会被蒙古兵杀死。整个中原,未有一场坚韧的阻挡。而整个中原的青壮年数量至少是蒙古兵的三十倍以上,这些青壮年都被蒙古兵吓破了胆,没了精气神。蒙古兵一到,他们就投降,蒙古兵担心sao乱,等这些人投降后再屠城。 2、决策层昏溃无能、一盘散沙,不定事,只争论。表现为相互指责,相互抱怨,空喊口号,不干实事,就指望别人去干自认为对的事,一旦事急,自己却早逃之夭夭,心安理得,清谈误国。 蒙古灭金,这些无脑愤青只知道与金有血海深仇,通通答应蒙古要求,并且助蒙古一臂之力,没有丝毫军国方略的败家子儿成了影响决策的主力。关键时候,这些舆论大多都是糊涂蛋,所以不懂军国方略的人,老实干点实事,别瞎掺合,弄得明白人都不敢正确决策。蒙古兵渡江了,南宋还在争吵议论,还定不下一个策略。 蒙古灭西夏时,南宋还没有被灭的危机就是糊涂蛋。 蒙古灭金,还举手赞成的宋人绝对是卖国贼。 蒙古灭宋,还争论不休的人,绝对应该绝子绝孙。 后人看了,宋人至少有许多种策略保证不败,可却选择了灭亡的道路。不妨列数一二。 上策,蒙古灭西夏时,派说客入金,劝金人出精兵从雁门关隐秘北进,一路快马前进直捣蒙古草原上的各大部落,一路截断蒙古退路。这样的结果是,蒙古与西夏苦战,回头与金军再战,很难有胜算,且老窝被端了。这样算下来,西夏亡国了,蒙古遭重创,金人与蒙古缠斗在一起。南宋顺势拿下西夏留下的真空地带,同时削弱金和蒙古,成为三国争雄中的最强者。这是乱世出英雄之绝世英雄计。 中策,蒙古灭西夏后,宋朝与金国联手抵挡强势的蒙古。将全国精锐放在四川、荆州,坚壁清野,只许守城不得出战耗三十年,蒙古的那一代猛人逝去以后,形势就会有变化了。金朝那边早就做了正确的决策,精锐放在潼关一带。这是列国争雄之良将谋臣计。 下策,蒙古与金厮杀,宋整顿兵马观望,宋不能借道给蒙古。谁弱了,就帮谁,帮弱不帮强。让两方相互厮杀几十年,双方就全完了。两虎相争,一死一伤。这是富国兴邦之稳重持守计。 再下策,借道给蒙古,待蒙古兵二分之一抵挡金朝都城外,立即火速掐断道路,与金人内外夹攻蒙古,将蒙古兵掐断成数段。出轻骑兵歼敌,火速占领西夏。给强盛的蒙古致命一击。 下下策,帮着蒙古灭金,然后自取灭亡。 宋朝决策层的昏溃无能,只争吵,不干事,只会抱怨别人,只会空喊口号,只会不切实际的发牢sao,不懂军国方略还瞎掺合,制造无脑愤青舆论。这些人在蒙古兵攻入江南以后就四散奔逃了,留在皇帝身边的只有一个叫陆秀夫的人,那些无脑愤青和清高士大夫早跑的没影了。 无脑愤青,清高士大夫导致亡国的,还充分体现在了明朝末年。 李自成都攻进北京了,明朝士大夫还在争吵,这些士大夫好个人名声,不顾国家危亡,只会抱怨指责别人,不会自身为国出力。 皇太极的总结算是比较客观的:晚近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舍。昔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可为殷鉴。” 崇祯皇帝和明朝大臣当时有很多机会可以保证自己不亡,可机会被一个一个的浪费了。 上策,精锐兵马放在山海关和潼关这两处,一个对外,一个对内。 挑选忠诚且智勇兼备的人统领,不能用书生,更不能用莽夫。 对内精简官吏,保证国防的前提下最大幅度降低农民的负担,减免赋税,嘉奖耕战。广泛宣传北方威胁,将国内矛盾转移。人民丰衣足食是稳固根本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西北的叛军,恩威并施,众人皆可免,匪首必须杀,软硬兼施,谁也不敢挑头造反。 对关外的满清政权,表面上要以和为贵,以和为主。背地里努力训练士卒,打造一支精锐部队抵挡。重金拉拢蒙古、高丽,许以土地,共同对付满清。派高级杀手,刺杀满清有能力的将领,要是杀了皇太极或者多尔衮就彻底挽救了大明。重金收买满清有前途的将领,离间满清内部关系。训练擅长偷袭的精兵偷袭满清的粮草囤积地,秋季去纵火烧其草场山林。也就是说,重兵稳固把手山海关,然后动用各种手段削弱满清政权,使其不能顺利发展。只要维持三十年,时代可能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