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130-1 (第2/2页)
。这是一定要权衡轻重、权衡利弊的严重问题!征收人一定要有充足的权利和充足的理由或者理性,以及一定要有充足的征收程序和充足的补偿条件。 2011年1月21日***公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八条首次将“公共利益”加以界定与公布,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为征收房屋、土地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所有这些,是征收权利人的职责和权利范围,也是关于公共利益范围的技术cao作规范。 《条例》共有五个条款是“法律责任”,包括市、县人民政府及房屋征收部门的法律责任,上述部门和其他人采取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依法进行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当事人,任何单位与个人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用的当事人,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或者房地产评估师的违法行为等等,对于假“公共利益”或者借助于真“公共利益”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比照规定采取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承担赔偿责任、行政处分、追究刑事责任、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等办法进行法律制裁。所有这些,既是征收人的限制性条件或者是义务与责任的前提条件,也是被征收人的多项物权请求权。 第四,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征收,违反法定程序的应视为无效。 征收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是个极其严肃的事项,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征收,违反法定程序的应视为无效。确切地说,征收不动产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法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条不紊地紧张有序地进行,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征收。签订征收合同、先发足补偿金后征收、先妥善安置后拆迁等法定程序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能次序颠倒的。 征收的主体与客体是否适格,征收手续是否完整无缺,征收过程是否公平合理,被征收对象是否愿意与热情配合,征收补偿是否合理与到位,以及征收过程中是否发生矛盾与物权纠纷、是否发生财产权或者人身权事故以及如何处理等等,都可以看出征收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处于圆满状态。征收是过程或者手段,而征收的指标之一就是要考量是否圆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收到了双方满意和物权平衡的客观效果。 第五,必须对被征收人进行合理的补偿或者圆满的善后安置。 实际上,不动产征收是分为两大板块的。 第一板块,是关于征收农民土地与房屋的规定,经济补偿的法规基本上是“大而全”,经济补偿有所调整,安置工作也逐步趋于多样化。但是有很多农民感到补偿费仍然过低,有一部分人是对于善后安置工作不太满意。
比如,国家政策规定征收农民承包的土地每亩最低应不低于3。5万元,实际上,大多数情形下是低于这个保障底线的,某些地方甚至于只有几千元的补偿水平。地方政府和行政村截留挪用土地补偿款之事时有发生。***的研究资料显示,农民上访中有60%与土地有关,其中30%与征地有关,征地与补偿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很尖锐的矛盾。很多干部群众向中央和立法机关反映现行的征地补偿方式明显的不公平合理,农民耕作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后,每亩卖出价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而被征收者总共所得无几。 第二板块,是关于征收城市单位与个人房屋与土地的规定,经济补偿的法规基本上是“一边倒”,经济补偿比较重视房屋的补偿和单位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补偿,对于个人房屋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则不太重视。 城市土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划拨土地即无偿取得的土地,或者是无偿取得的、由地方政府分配得来的土地。无论如何,国家征收单位或者个人的土地,分门别类地进行经济补偿与善后安置是应该的,只不过是补偿费有多少之别罢了。 第二类,是出让土地即有偿取得或者有偿使用的土地使用权。对于这一类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经济补偿,大家是表示赞同的。有些细节问题或者方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如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企业与事业单位有没有差别?或者说,要不要在补偿待遇上向国有企事业单位倾斜一点? 第三类,城镇居民私有房屋与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城镇居民私有房屋被征收之后,多数人要求补偿房屋实物,不太同意补偿现金。很多居民收入微薄,不同意拆迁与搬迁。国家征收个人房屋应当慎重考虑,哪个城镇再富有,过度的开发与依赖于房地产,过度的大拆大建,未必是件好事。房地产泡沫经济是有害无益的,对国家、对个人都有一定的损害,造成政府债台高筑,造成被征收人民不聊生,对国家、对个人都不好,而且,这里面很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弊端很多。 相关法律:物权法第42条 相关名词:【不动产征收的法律适用】 字数:3888字 全面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财产权是分分钟的要务 一切从现在开始hold住物权法精髓 当代物权法的开山作 宏观物权法的奠基石 物权法的饕餮盛宴 品茶品酒不如品宏观物权法 全世界物权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1000万字的尚方宝剑 从博士后到到中小学文化者的贴身保镖 世界上内容最完整意境最深邃文字最工整的物权法巨著 中国品牌 中国正能量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 《解析物权法》 好书齐欣赏 润物细无声 启动防火墙 遁入物权门 请浏览创世中文网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