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226-1 (第2/2页)
国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应当确定为法人所有权。(孙X忠《论物权法(修订版)》第490~491页) 孙教授断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理逻辑是错误的。但他没有证明国家与国有企业都有什么样的物权,更没有提及全民所有的制度信托所有权问题,以及主制度信托所有权和从制度信托所有权的物权关系问题。 他提出“国家作为投资人只享有股权”而不是所有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体制,出资人享有投资及其收益的所有权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国有企业的核心核心资产一般为限制流通和禁止流通的资产,是限制交易和所有权交换的。(限于篇幅,以下3500字的分析从略) 三、斯大林模式不等于中国模式 有的人借机狠批斯大林。孙先生也未能免俗: 应当强调说明的是,以国家拥有股权来实现公有制时,虽然建立了企业法人所有权,但是并未建立经济基础意义上的法人所有制。希望不要以斯大林的观点将其界定为公有制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所有制,而应当肯定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它就是国有制。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比目前我国法律认可的“两权分离”更为理想的方式。(同上书第491~492页) 笔者认为,全民所有制控股、其他所有制参股,这叫混合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内部合资合作,这叫集合所有制。所谓法人所有制是没有意义的,所有注册的企业都是法人哪。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的一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为了应付西方世界的军备竞赛,结果将产业资源的70%集中在军工企业,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日用品非常匮乏。及至80年代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代,每年需要依靠出口高达300多亿美元的石油来换取国内急需的日用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产油大国沙特等卫星国发动了多轮石油贸易战、美元汇率战和黄金贸易战,导致前苏联的经济迅速地滑向崩溃的边缘。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苏联终于被肢解成十几个小国。
苏联的“斯大林式”计划经济体制确实有些走极端、有一定的弊端。然而,30多年来从俄罗斯独联体看来,他们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与私有化经济体制模式,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两极分化、三大差别迅速蔓延,综合国力迅速下降,由之前的超级大国沦落为三流国家,各级政府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口生育水平、人均寿命不升反降。充分证明了他们的“两权分离”和“国家股份所有制”并不成功。 中国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经济体制,农轻重三大系统的比例相对均衡。中国在大规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受西方“巴黎统筹委员会”和苏联卫星国的多方位经济、技术封锁,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得力于中国实施了较好的计划经济模式,比苏联的“斯大林式”计划经济体制更好一些。 国家所有制是政府干预主义的所有制,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与股份制有很大不同。国家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替全民负责,政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干预企业生产经营与产品分配,分配的特征是细水长流,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比较和谐。而股份制是由股东说了算,政府不容易干预企业,股民与股东都可以随时撤资,甚至于一次性分配,吃光花光。股份制的经济基础就是私有制,适合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劳动关系和股民权益关系常常出故障,甚至股民与股东成为对立面。从2005年著名的“郎顾之争”之中看出,一个高管级股东兴风作浪,造成国有资产和数万名股民损失惨重,损失程度数以亿计。 股份制是双刃剑,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一般表现在初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开始恶化,恶化到天王老子也管不住。美国最大的500家股份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平均薪酬高达1280万美元(美国金融高管最高年薪5400万美元),而美国总统每年的工资才40万美元。2008年美国银行收购的美林公司总裁斯坦利奥尼尔离职获6600万美元报酬,花旗银行的查克普林斯离职是1600万美元。这些人离开不久,美国经济危机总爆发(《经济危机大揭秘》第355~356页)。 这些高管亲手将偌大的股份制企业搞垮台了,竟然得到这么高的报酬!这只是冰山一角。华尔街的高管2009年年初分红164亿美元。在中国,利用股份制来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也不罕见,且非常盛行。 相关法律:物权法第55条 相关名词:【国家出资人主体】 字数:3888字 全面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财产权是分分钟的要务 一切从现在开始hold住物权法精髓 当代物权法的开山作 宏观物权法的奠基石 物权法的饕餮盛宴 品茶品酒不如品宏观物权法 全世界物权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1000万字的尚方宝剑 从博士后到到中小学文化者的贴身保镖 世界上内容最完整意境最深邃文字最工整的物权法巨著 中国品牌 中国正能量 《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 《解析物权法》 好书齐欣赏 润物细无声 启动防火墙 遁入物权门 请浏览创世中文网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电子信箱:QQ437116637或627592416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