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33 娜迦隐秘与远东之地的阴影 (第2/5页)
说到后面。 于镰不由露出了一丝洋洋自得的表情。 马修则是面露好奇之色: “所以他们爆发大战的原因呢?” “总不会是因为某个吟游诗人吧?” 于镰又喝了一口茶,接着很粗鄙地将茶叶吐在了地上: “我倒是想这么回答。” “但那只是没什么脑子的人才会相信的小道消息。” “真实原因是因为一座特殊的「海之门」。” “你知道海之门吧?” “据说那是一种可以用来自由往返于诸海之间的神秘海门。” “那座特殊的海之门关乎着娜迦一族的命运,因为门里藏着灭世双蛇布鲁奇的一部分封印!” “原本那座海之门一直在实干派的掌控之中,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实干派的娜迦压根不想再和布鲁奇扯上关系了,所以他们对待海之门的态度一直很谨慎。” “那座海之门的坐标在实干派娜迦内部也被视为最高机密,这个秘密被保守了很多年,就连布鲁奇也没能了解到它的具体存在。” “然而就在大半年前的某一天,一个名为齐娜的原体派娜迦鬼使神差的找到了海之门的坐标,实干派娜迦打算将她抓捕,但齐娜逃得很快,最终她逃出了生天,其他的原体派娜迦便也得知了海之门的存在。” “为了那一座海之门,他们悍然发动了全面的内战。” “结果就像你现在看到的那样,原体派大获全胜,他们拿下了海之门,而发现海之门并成功逃走并通风报信的齐娜成为了娜迦的女王。” “据说她受到了布鲁奇的巨大恩赏,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原体娜迦晋升成了传奇生物。” “而原体派娜迦原有的领袖阿瑞纳斯就成为了娜迦王国的大将军。” “其余重要岗位上也都是原体派娜迦占了大多数,普通的娜迦沦为了被奴役的对象。” “目前的娜迦王国就是这么个格局。” “因为内战死了很多人,原体派娜迦一直在和外界进行人口买卖。 他们将很多人抓走与蛇混在一起,进行了一种远古邪恶仪式。 而通过这种仪式。 他们能收获很多的同伴。 这些可都是拥有纯正血统的原体娜迦。 只不过这种仪式花费不少。 因此原体派娜迦在王国内部横征暴敛,算是引起了比较大的民愤。 关于布鲁奇的信仰传播也推广的不顺利。 不过我猜祂其实也不在意这个事情。 祂的真实目的应该是培养天然就崇拜自己的原体娜迦。 至于那些血脉已经很稀薄的后代娜迦。 信奉他也就罢了。 不信奉的都会沦为布鲁奇暴虐统治的牺牲品。 言归正传。 如果你想对娜迦女王动手的话。 就等同于对灭世双蛇布鲁奇宣战。 我没资格对这种事情指指点点。 但客观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于镰的语气很诚恳。 但马修却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个重点: “你怎么知道原体娜迦在对外进行人口买卖?” 于镰干笑一声: “我说我是道听途说你信吗?” 马修未置可否。 于镰便耸了耸肩: “我是个生意人,不论是原体派娜迦还是实干派娜迦,只要他们愿意与我做生意,我当然是很欢迎的。” “不过你可以放心,至少经我之手卖给他们的都是人渣中的人渣,转化成娜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马修眯起了双眼。 他的气息在于镰看来变得有些危险: “你现在愿意把娜迦女王的情报给我,不会转眼就把我的情报交给娜迦女王了吧?” “毕竟你们可是合作伙伴。” 于镰指了指天上: “我有眼睛,我知道你们在天上干了些什么。” “你放心,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既然选择在你们的地盘混口饭吃,我就绝对会遵守你们的规矩。” “假使七圣联盟禁止我们和娜迦做生意,那我一定会在明面上和他们彻底断绝关系。” 马修忍不住笑了。 于镰这话说的很有意思。 属于是既无赖又真诚,让人很难挑出毛病来。 说起来于镰也确实是个妙人。 他能以一个落魄的苏族人身份在科尔多城站稳脚跟,并成功地拉起了一支武装部队,这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马修的目光扫过那些散发着炼狱气息的护卫。 毫无疑问。 于镰崛起的背后肯定有哪位大魔鬼的影子。 科尔多城位于黄金海岸的北岸。 在阿鲁内海北部港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马修之前的打听。 于镰不仅成功当上了科尔多城的城主,甚至还将势力延伸到了北岸的其他港口城市。 看得出来。 这家伙野心勃勃,也很有能力。 就算哪天于镰在黄金海岸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王国马修也不意外。 这里本就是联盟势力辐射范围之外的区域。 位于传统艾恩多人类文明的边缘。 它是天灾法师砸月亮之后的意外产物,属于是新兴势力。 罗南和陈都看不上这里。 这块地盘被魔鬼趁虚而入也很正常。 想到这里。 马修突然话锋一转,相当直接了当地对于镰说道: “如果七圣联盟里真有法师想当你的金主呢?” “你背后的势力会不会同意?” 没等于镰开口。 旁边突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 “你不觉得自己的胃口有点太大了吗,种树法师?” “我听说过你的事迹,我也知道你有几分实力,但你刚刚那句话,至少是传奇法师才有资格这么说。” 马修侧过头去。 开口的赫然是之前都懒洋洋趴在地上的三头犬。 “德洛莉斯……” 于镰喊了一下她的名字,似乎有些忌惮。 马修没有正视三头犬。 他只是看着于镰: “你的狗好像有点没教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