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洛神赋》 (第3/3页)
声哭了出来,“不知道你师父现在身在何处,过得怎样?”这次换问张子明了,“爷爷,师父他老人家好着呢,整天无所事事的,在济南城东远真和尚那算命呢!”张子明说起刘老头竟然有了丝丝怀念。
“唉,既然这样,我也就没啥隐瞒的了…”听到老爷子说这话,叶炳风也好奇的走到老爷子身边,听了起来,“不知道你俩有没有听说过《洛神赋》!?” “《洛神赋》!?”不禁张子明惊叫一声,连同叶炳风也是惊叫出来,“相传《洛神赋》出自曹植之手,清代校勘丁晏曾评价《洛神赋》,又拟宋玉之辞为《洛神赋》,托之宓妃神女,寄心君王,犹屈子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余尝叹陈王忠孝之性,溢于楮墨,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 叶炳风没曾想到这牵来扯去,还把《洛神赋》给扯了进来,听老爷子说来说去,原来暗意里是想盗曹孟德的墓,找《洛神赋》啊,两人惊讶的同时,只听老爷子继续道,“曹植所做《洛神赋》随从曹cao葬于七十二疑冢之中,这些年,我跟好友一起去过漳河,那里据说是当年曹cao所建疑冢,不过,现在我才明白,曹cao乃摸金出身,他的墓葬,绝不在漳河!” 在一旁的叶炳风皱起眉头,“曹cao不是提倡薄葬吗?说不定就埋在漳河其中一个疑冢中…”话没说完,老爷子笑着摇摇头,“薄葬?那是史书记载!曹cao堂堂魏王,岂有薄葬之理?” 叶炳风想想也是啊,就算曹cao自己愿意薄葬,可他儿子绝不可能给他薄葬的,同盗墓老祖出身的曹cao,哪有不妨自己墓被盗一招,说不定这薄葬说法就是防盗墓的一招棋。 不禁叶炳风越来越糊涂,连同张子明也理解不通了…“爷爷,你说《洛神赋》跟曹cao埋在一起,那也不可能啊,曹植作《洛神赋》时曹cao估计已经升天了吧,怎么可能随葬啊…” “糊涂!”老爷子对着张子明的脑袋来了一下,“谁跟你说是一起随葬的!” 张子明一惊,“你是说,曹植后来放进去的?” “没错!当年我几乎挖遍了漳河附近的七十二个疑冢…里面不禁没有一根尸骨,连棺材都不曾见到!”老爷子回到起来有点惆怅,“埋得都是一个个大臣的笏板,且都是玉的……” “难道说曹cao弄了七十二个冤孽?”叶炳风一听是玉笏板,看来冤孽是少不了了,说起来曹cao这货还真挺能折腾,就当年经济情况来说,虽然盗了点墓有点几分钱,可这修墓的大工程,不是一般经费能折腾起的。 “恩!”老爷子点了点头,看脸上的表情似乎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如果不是我会点皮毛之术,估计早就交代在那了……” “后来,在其中一座疑冢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个石碑…上面记载其实曹cao所葬之处,确实七十二疑冢不假,但,墓的地方画在凑龙图上!” “原来如此!”此刻,张子明跟叶炳风终于明白,这凑龙图上所记载的墓葬,应该就是曹cao墓无疑了…… (6000字章节,算是二合一吧!) 注解:1.《礼记》记载,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2.漳河: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支流。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均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卫漳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cao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3.《洛神赋》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4.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cao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5.曹cao:(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