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熹帝国_第十六章 天下之扬州(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天下之扬州(上) (第2/2页)

摸摸进行的。派出的这支骑兵连旗号都不敢打,不过战斗力却是不容小觑的。

    袁术命这支骑兵与孙坚合兵一处一起去进攻前来支援的周喁。很快这支骑兵就显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仅一个冲锋便将周喁的军队冲散,孙坚带兵杀过去,周喁大败,率残兵败退入寿春城。

    孙坚惊讶于这支骑兵的强大攻击力,一问公孙越才知道,这支骑兵竟然是公孙瓒麾下强军白马义从的一部分。

    击败了只有一两千人的周喁援军并不是孙坚想要达到的目的。孙坚围住寿春城,却迟迟没有攻城的动作,盼望的就是更大的一条鱼上钩。

    几天后,扬州刺史陈温、周喁的兄长丹阳太守周昕合兵两万赶来寿春支援。

    孙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过要想吃掉这条大鱼,自家还要有相当好的牙口。硬碰硬的话自己的损失也不小。

    孙坚先是派斥候打探好陈温等人的行军路线,然后在他们的必经之路的一个山坳处设下了埋伏,待等陈温周昕的援军从那路过的时候,顷刻间万军齐发!

    陈温周昕的援军根本对孙坚的埋伏没有任何防备,军队的素质也比较差,一遇到埋伏立刻慌了神,军队乱哄哄的形成不了有效的抵抗。孙坚趁机率军一阵斩杀。

    公孙越所率领的那支白马义从再次显现出了他们来去如风的机动性与攻击力。始终游走于战团的外面,射杀脱离战团或落单的敌军。

    两次大战,白马义从的抢眼表现给孙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以后建立解烦、飞虎两支强军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温、周昕充其量只不过是两个士大夫,怎么会是孙坚这位名将的对手,战斗很快就呈现了一边倒的趋势并接近于结束。

    陈温周昕的援军死伤无数,陈温和周昕两个人也战死于乱军之中。寿春城已彻底孤立无援,没有刺史陈温与丹阳太守周昕,整个九江、丹阳甚至扬州都糜烂起来。

    孙坚的围点打援战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为了避免过多的损失,孙坚还是先派人进寿春城里劝降。在他看来寿春也只剩下投降这一条路走了。可是没想到却遭到了周昂的坚定拒绝。孙坚大怒,立刻下令攻城,然而事实并不是孙坚想象中那么容易,周昂的顽强抵抗,让孙坚的攻城战并不顺利。而一向表现彪悍的白马义更暴露出了骑兵部队攻城弱的短板,他们在寿春城下损失惨重,连领军的公孙越都中流箭而死。很遗憾的没有给他们的南下之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周昂的顽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机会,寿春城始终是一座孤城。

    公孙越死后,愤怒的孙坚不避箭矢的亲临前线指挥,还派自己的儿子孙策率领敢死队强行攻城。

    孙策身先士卒的率先登上城墙,面对密麻麻涌上来的守城兵士毫不惧色,抡起战刀左砍又杀,气势惊人犹如天神临凡。

    战后,孙策身中六处刀枪伤,伤痕累累。幸得华佗弟子广陵人吴普医治才转危为安。

    守城士兵无人敢于孙策近前,其他敢死队成员也纷纷爬上城头,逐渐将寿春城打开了一个缺口。孙坚着趁机将这个缺口扩大,最终攻陷了寿春城。

    攻下九江、丹阳两郡令袁术大喜,将治所搬到了寿春,并命孙坚继续进攻庐江、吴郡等地。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却令袁术与孙坚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原本袁术向孙坚许诺若是能攻下寿春就让他为九江太守,但孙坚攻下寿春后袁术竟然出尔反尔,任命了自己的亲信丹阳人陈纪为九江太守。

    袁术这么做的原因一来是有纪灵在袁术面前给孙坚使坏,二来袁术本身也很忌惮孙坚的能力,所以才会遏制孙坚的实力发展。

    孙坚对袁术的不守承诺异常愤怒,逗留在巢县附近不肯向庐江郡进军。袁术无奈,只好派纪灵与桥蕤进兵庐江。

    庐江太守是吴郡人陆康,陆氏乃是吴郡的大宗族,而陆康在少年时便有义烈之名,成人后更在扬州颇有名望。

    陆康对朝廷忠心耿耿,天下大乱,各方诸侯都不鸟朝廷,只有陆康冒险派孝廉向朝廷进贡,刘辩对此大为高兴,下诏嘉奖陆康为忠义将军,秩中两千石。

    袁术借口平灭郑宝的叛乱,向陆康借粮三万斛。陆康早就看不惯袁术的叛逆行为,大骂袁术是叛贼,乱棒将袁术的使者赶了回去。袁术大怒,即刻派纪灵与桥蕤率兵进攻庐江。

    然而陆康在庐江深得人心,纪灵的大军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民拼死抵抗。有外出休假的兵士,皆闻讯返回庐江,半夜爬上城墙帮助守卫。

    袁术急切间难以攻下庐江,而远在朝堂的刘辩对于袁术的急剧扩张也采取了遏制的手段,先是命镇南将军朱儁率军南下逼临袁术的老巢汝南,接着又任命宗室刘繇为扬州牧,防止袁术进一步染指扬州。

    同时,巢县附近的郑宝张多叛乱也被平灭了,这使得袁术失去了讨伐扬州的借口,而平灭郑宝的却是一个普通人。也不算太普通,是一位汉室宗亲——淮南人刘晔。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