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7、胜、赏 (第1/2页)
元凤元年的十月,在赦免的诏书颁行郡国之后,燕王与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谋反一案终于尘埃落定。 ——“其吏为桀等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除其罪。” 原本人心惶惶的中外诸吏总算不再担心自己的命运了。 紧接着,从北方边郡报来的捷报让长安城沸腾起来。 自贰师将军降匈奴之后,除了今上即位的第二年,匈奴兵入代,杀了代郡都尉,汉匈之间一直没有激烈的冲突。 孝武皇帝过世,大汉主少国疑,外有强藩,内有权臣,再加上西南之乱一直不停息,大汉自然无法大举兴兵。匈奴同样是内乱不断,诸贵人离心,又失漠南之地,哪里真的兴兵? 在汉朝上下的眼中,匈奴虽然仍是需要警惕的大敌,但是,已经不是汉室存亡的威胁了。 不过,无论如何,汉匈敌对多年,对匈奴的大胜远比平定西南之乱让人激动。 这是民间的反应。 对于霍光等人来说,这个捷报的意义也就是转移中外对谋反案的关注。 就在那道恩赦的诏书颁下的第二天,鄂邑长公主之孙在北阙外拦下宗正刘德的马车,当道直言,申辩长公主所坐之罪不实。 那个名为谭的少年不过束发之龄,却言辞锋利,他问刘德:“吾之祖母乃上之姊,共养禁中,既为长公主,后又复增汤沐邑,今宗正以谋反坐之,试问燕王得立,长公主可益尊益贵乎?” 公卿大臣、士庶上书皆在北阙,少年遮道自言的情形自然落入了很多人眼中,那番质问更是迅速传开。 虽然事涉谋反,没有人敢当众议论,但是,怀疑这种事情,一旦扎了根,就很难不发芽…… 更让霍光不安的是,刘德虽然当即驳回了那个少年的质问,但是,他并没有说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言辞,只是一味指责长公主的私行有亏。 ——私行有亏? ——自从先帝的姑母养了董偃,宗室贵女养私夫简直是太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连当初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尚主,都有流言说其与平阳公主早有私情。 ——哪个贵女会因为这种事情而被治罪? 刘德的话中却透出长公主因为私行有亏,恐惧问罪,而与燕王同谋的意思。 ——谁信? 霍光得知详情,直接拍了面前的漆几:“竖子误事!” ——长公主是谋反者之一,若是她所坐非罪,其他人呢? ——此案本就涉及众多宗室,宗室岂会毫无怨忿? ——若是宗室以鞫狱不直闹腾起来……真的是极难处置。 若是寻常宗室还好,但是,霍光心里始终记着当初王莽的话——广陵王! ——燕王自杀,先帝诸子中仅广陵王尚在。 ——若是让他有出师之名…… 霍光不由头痛。 这个时候,边塞大捷无疑是最好的消息——可以轻易地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长公主是否谋反的事情上转移开来。 当捷报的影响过去,再追究旧事,也就没有意义了——谁知道那个时候,还有多少人记着这事呢? 出于这个考虑,霍光也就把这场不算多么重要的胜利说得仿佛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真的不是大战。 ——匈奴左、右部一共就发了二万骑,还分为四队,同时入边为寇。 匈奴分兵之后,每队不过几千骑,塞上汉兵哪里会放过这个立功的机会? 成功将匈奴驱逐之后,又一路追杀,最后,报上来的战功共计斩首获虏九千人,而汉兵,竟然无所失亡! ——汉匈交战,唯有元朔二年,卫青取河朔一战,汉是全甲兵而还的。 因此,此战虽然不算什么大捷,但是,也足以引人瞩目了。 军功自然是要赏的,但是,这场胜利最重要不是斩获数字,而是一个俘虏。 ——瓯脱王。 “瓯脱”这个词的本义是屯戍或者守望的土室,引申开去,就是屯戍之人意思。 当年,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 东胡被冒顿所灭,东胡与匈奴的那块弃地就被命名为瓯脱,虽然大部分是不毛之地,但是,匈奴还是设有瓯脱王,属左方兵。 因此,这一次,匈奴左方出兵,瓯脱王也率人参加了。 虽然这个王在匈奴贵人里根本排不上号,但是,无论如何,总是王,这个王号拿出来,怎么也足以让汉人骄傲了。 这个事实,让霍光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朝廷上下哪怕再有想法,也不会在这件事上泼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