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1、朝中定,边事兴 (第1/2页)
殿中一片寂静。 张安世也罢,杜延年也罢,能说的,都已经说了完了,接下来,只能看霍光的决定了。 其实,与其说他们是劝谏,不如说是表明态度。 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清楚,霍光不会不知道这个时候牵连丞相的利弊,只是,有时候知道是一回事,会如何决定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谁又能说那些弊端就一定不能控制? ——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会有的感觉。 ——霍光会例外吗? 张安世与杜延年真正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 ——很多的事情都是因为当事人太有自信了,才会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一败涂地! ——无论如何,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是不希望霍光失败的! 霍光一直沉默着,目光在张安世与杜延年身上转了几遭,才开口:“君等亦以为我欲罢君侯?” 张安世与杜延年同时一怔,随即相视一眼,却是哑口无言了。 ——难道霍光并无此意? 霍光摇了摇头,苦笑不迭:“初闻君侯召二千石,我岂不恼?然……诚如君等之言……” ——虽然位高权重,但是,霍光远没有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听到霍光这样说,张安世与杜延年虽然仍有不解,但是,更觉得欣喜——发现事情没有到最坏的程度总是值得高兴的。 不过,欣喜之后,两人又更觉得费解了。两人再次相视一眼,最后,还是由张安世开口询问:“既是如此,将军为何不安君侯之心?” 霍光当即冷哼一声:“安君侯之心?何人安我之心!” ——虽然无意处置田千秋,但是,霍光对田千秋的此番举动又岂会真的毫不在意? ——所以,他既不会让此案牵连到田千秋,却也不会说什么让人安心的话! 张安世与杜延年苦笑。 ——他们能够理解霍光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再劝什么了! ——毕竟,霍光的权威也是需要维护的! ——今日,霍光对田千秋擅召二千石无动于衷,明日,说不定就会有人想干别的了! 两人没有再说什么——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大善了! 无论如何,侯史吴案相关事宜都是明确,再拖延也没有办法拖延太久。 也是碰巧,正在此时,边境传警,霍光身为大将军,自然也不能不关注边情,也就理所当然地将廷尉与左冯翊的事搁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匈奴诸王中,主张与汉和亲的左谷蠡王死了,主张继续南下劫掠的势力再次抬头。于是,匈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结果,犁汙王言酒泉、张掖兵益弱,不如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 这个战术布置并没有问题,但是,很显然,匈奴内部的矛盾太过尖锐了,没等匈奴真正实施此策,就有知情者降了汉,自然,也将此计当作立功的大好筹码献了上去。 霍光也不敢怠慢,立即用天子的名义,诏边郡各处警备,就是这一来一去的工夫,匈奴那边也准备妥当了!几乎就是在天子诏书下到酒泉、张掖等郡的同时,匈奴出兵了! 右贤王、犁汙王将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毕竟是得到了消息,张掖等地都做了准备。似乎是觉得自己被蔑视了,张掖太守十分积极,本就好战的属国都尉也很积极,两处都发兵反击,有心算无心,匈奴本来是挑了个弱的,已经是志在必得了,却没想到汉军中弱的也不是那么弱! 二月的这一战,汉军大破匈奴,得脱者数百人。其中,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汙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 战事告一段落了,朝中的事情也就该结了。 四月,盛夏之时,随着徐仁在狱中自杀,侯史吴案以及由之牵连的纵反者案也终于落幕了。 ——侯史吴不道,腰斩,父、母、妻、子弃市。 ——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坐纵谋反者,弃市。 ——徐仁自杀,王平、贾胜胡伏诛。 尽管最终也没有牵连到丞相,甚至连徐仁,也给了相当的体面,但是,一下子去三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朝野也是骤然失声。 至此,再无人敢对霍光的权势稍加议论。 ——也许,这正是霍光的目的?! 禁中帝寝,刘弗陵毫无顾忌地冷笑着对左右道:“大将军何其威哉!” 霍光随即就听说了,却也只是一笑置之,根本没有理会。 霍光很忙,没有空闲理会少年天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