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 轻水一片立白衣,红装十里迎薄冠。 (第1/2页)
何无来的很快也很急,他今年不过古稀,却已经宰执天下,成为法家第一“子”。 很多“子”都是在死后才能得到“子”这个称呼的,这无关活着时候别人对他的尊敬,就像很多人如今也见百里闲为“子”,不过仅仅只是在阴阳家被这样称呼罢了,出了阴阳这个“人家”,到了百家面前,百里闲亦不过乳臭未干。 所以百家承认的“子”里,何无绝对占有很大的分位。即便是亲自教授了何无一切的叶落,也称不上“子”字。 何无子作为一派代表人物,六十岁成“子”这样的年纪并不算大,他们这一代“子”中,九俩年纪最大,以“食君之禄,衷君之事”劳烤八十载,为儒家最有话语权的人,其次是天师北冥郁,虽不为“子”,却为天下师。然后便是何无子,一代庸才,二十四岁却依旧碌碌无为,直到二十五岁于“低头看路”遇见同样年岁的叶落,被收做大徒弟,叶落观其心性平稳不易动怒,赐字易春,传他法家至理,分天下局势,引八国乱局,让何无选择辅佐的帝国。 于是这才有了法家佳话:子入莹古,起于寇,成于王,法似燕雀,穿经百姓。 那一年,何无子四十岁。 随后燕国于越国魏国后称帝,法家真正在燕国落地生根,法家这个派系才得以走向朝堂,变作百家之一。 可以说,往常的百家诸子很多不过纸上谈兵,而大多“子”也只是因为史学家为了不让历史断层,这才“封神”,由而作弄出了百家诸子。 在此之前的法家子也是一样,他们的理想抱负永远都跃然纸上却束之高阁,是何无子改变了这一切,法家成为如今民众首推的几种学说之一,何无功不可没,成“子”那一日,何无赶回雨患,在叶落膝下,痛哭流涕。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五岁了。 何无子在法家的发展史上必不可少,而叶落,却是何无成长史上不可或缺的。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讲的不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是因为师长传授自己知识之时,一同传授的,还有无穷的希冀与共鸣,与之而来的关爱和骄傲便会顺水推舟。 而作为叶落最得意的弟子,何无可以说承受了叶落那些年月里所有的“爱”。 雪中送炭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种温情的威力与落井下石一样会被人记得死死的。 所以何无抛弃了岌岌可危的杨名扬,千里赶赴到了流河之边。 “师父。” 何无声音嘶哑,跪在百米处对着岸边那个人呼喊,他真的很老了,六十岁就已经发丝全白,如今更是披头散发,油头垢面,一身衣裳褴褛到早看不清样式,乞丐与他的区别,只是看见食物以后的反应罢了。 “呜呜呜……师父,易春来了,易春来了!” 这对师徒的年纪本来是差不多大的,可在彼此的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 何无记得那一日被司马家赶出府门,走投无路时的心情,于是更加珍惜那日遇见那个男子。 师父那一天就坐在那条路的石头上,何无本想着走过这条神子铺下的路之后便回乡,从此再不往仕途,那时是如此绝望,以至于每走一步就总是碰壁,到了最后更是寸步难行,仿佛那条路都在跟他作对一般。 “低了头,却没看见路,那怎么行呢?”师父就是那样悠然的坐在那里,仿佛就是为了等着自己,等着自己说出那番话。 何无一听,苦笑,路?他抬头看着弯弯曲曲门石迤逦的台阶与“阻碍”,哪里有路? 一幕幕的过往如云烟浮现脑海。 “你这种庸才,愚不可及,怎配得上司马家门客之位,还是赶紧滚回你那穷乡僻壤挑粪去吧。” “表哥,昨日有人上门为影儿提亲,那人家……” “怎会如此蠢笨不堪?这书桌之上的戒尺为何会放在你这里从不去他处,每日看你用功却学不进去半点,真真是朽木不可雕!” 何无二十四岁了,十五岁携一纸婚约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