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美丽的澳大利亚:百万工人力量大 (第3/3页)
如过江之鲫。 就这时候,中国占领西澳大利亚的消息传回国来,再次鼓舞了全国人民。
而柳广福,则嗅到了极大的商机。 根据惯例,柳广福带着几个手下,顺利地申请到了赴澳的船票。说是申请,其实不过是民家商人们自发组织的船队,只需要政府许可批准,国防军就会提供保护。 国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国家鼓励人民发家致富,尤其鼓励人民自发地挖掘占领土地上的财富。 到了澳大利亚,柳广福和所有人一样,被眼前这个人烟稀少,而地域却辽阔到让人掉下巴的地方,被好好地震撼了一把。 柳广福等商人靠岸的时候,整个西澳大利亚已经基本落入了中国手中,***鬼子国防军轻装甲部队面前,乖乖地交了权力,将整个西澳大利亚交了出来。 政府工作人员随后向这些来自国内的商人介绍了西澳大利亚的情况,特别提到了两点:第一,政府鼓励民间自行勘探,组建有资质的矿产公司,采取公私合营,私人管理,公家分钱和统筹矿产的性质。第二,政府马上要西澳展开大规模勘探和开发,同时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参与进去,负责大开发工作的一些环节。 比如,一个国有大矿产公司,下面的一些什么工程部分,运输环节等,通过公开招标,完全允许承包给有实力的私人公司。是一种另类的公私合作。 柳广福看中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他清楚地发现,国家要打开发澳大利亚,但目前,这里连起码的人这样开发条件都不具备。没人谈何开发? 如果能够拥有足够的工人,快速突入西澳,顺利招标到一家大型矿业公司的附属工程,那么,他就再也不用四处打秋风一样乱跑了。 回国后,他还专门花钱咨询了几个大学的经济老师,那些人都告诉他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关键是要去得早,实力够强,这样就能顺利拿到大工程。毕竟,之前中***队的多次大规模行动中,都没有澳大利亚这样全面的机会。庞大到吓人的矿产储备,极其优良的开发条件,国家统筹大规模开发等等,都是好的契机。 于是,柳广福火速回国,一咬牙拿出全部积蓄,回到老家招工,加上原有的几百名‘非全职工人’一起,奔赴西澳大利亚,组成一个大规模正规的工程公司。他想好了,哪怕是拿不到大工程,澳大利亚这个甚至连人都缺的地方,不愁赚不到钱。而且只要是真心实意地要赚钱,行的端坐得正,他相信政府一定会帮忙解决问题。 “大老板,这个工钱靠谱不?” 又有工人问道。 “不靠谱?不靠谱我能站这里招人,我要整了你们,说不定第二天我就吃枪子。真金白银,我们不缺钱,就缺人。这要是骗子,我能回自己老家来骗人?行不名坐不改姓,我柳广福,老家就是西牛庄的。” 柳广福说完,拿出自己身份证明,就给大家看,果然如此。 “这个工程要干多久?”大家其实并不怕拿不到工钱,现的制度完善,政府的法规非常严厉,几乎没有老板敢于违背。 “干多久,我没垮,你们都可以跟着干,就是这个工钱。谁去,安家费一人先给50。”柳广福拍胸口保证道。250元的工资国内看起来是比较高的,但是,哪怕是苏联境内搞工程时,远离家乡的工人,也能拿到180-220,这个时代,真正舍得真正的苦力赚钱的人,都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工资,实是国家发展太快,全国都是工作机会,别提占领领土。 “我去!” “我去!” …… 不多时,柳广福就选了百多名身强力壮的工人,见没有合适的了,就安排后续事宜。他亲自负责的只是招人的一路,另外还有几个得力手下跑到附近县去招人了,这次的目标就是带上个千人团队,包一条船,直奔澳大利亚。 半个月后,柳广福终于带着一船工人赶到了西澳大利亚,而这个时候,稳定了西澳局势的中国当地政府:西澳大利亚行省政府,已经展开各项前期工作。 柳广福二话不说,带着手下千把人就投入到行省政府的前期基础工作中去,以基本保本的工程价,踏踏实实地干完了超额的工作。 很快,公私合营的巨无霸矿企——西澳矿业集团,一个由蜀生公司进行管理,由公私共同持有的大型矿企,就原来的珀斯,现的西澳市成立了。 柳广福的工程公司,经过反复审核资质,和其他工程公司竞争后,顺利拿下了一个大工程,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但把工程公司的局面开启了,还张罗起了一个运输公司,加入到铁路修建和铁矿运输中去。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政府的引导下,疯狂涌向澳大利亚,几乎以外出务工的农民为主。一万,十万……终,这个开发澳大利亚的人数,超过了100万,还迅速增长。 整个西澳大利亚的白人们,以一种惊掉眼镜的姿势,看着人山人海的中国人涌向西澳…… 于是,整个西澳大利亚,***人的目瞪口呆中,中国人仅仅只是占领了几个月的时间,官方和民间一起动手,原本连人都缺乏到了极致的西澳,转瞬就轰轰烈烈地全面开发起来。 原本预计中的困境,光是调集足够的人口就要一两年时间,然而,仅仅是两个月不到,就被成千上万跨洋过海赚钱的中国人给克服了。 ***人不禁惊叹:这些中国人不是赚钱,他们是以抢钱的态度,开发澳大利亚。 如果鬼子听到张蜀生的感慨不知道要作何感想。 大本营的澳大利亚开发会议上,张蜀生说:“国家要开发,人民当然也要赚钱,愿意去的都可以,审批管理好就是,发家致富,藏富于民是大好事。这不仅仅是让私人资本获利,完成原始积累,是让这百万农民工人获取国家对外扩张所带来的财富分享。” 当然,没有人知道,张蜀生脑海中,展现的却是后世,如同他父亲一般的亿万农民,进城打工,尤其是沿海一带,放眼望去,全是养家糊口的工人。 只是这一次,南下打工,变成了下南太平洋打工。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看完记得:方便下次看,或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