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墩下的传奇_第127章 难以置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 难以置信 (第1/2页)

    月亮透过淡淡的云层,高挂上东边的柳梢,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大地,驱散着人们战斗的疲劳。夜露悄悄地滋润着大自刍然的一切,也滋润着人们喜悦的心头。

    从四周聚过来的乡亲,聚集在赣榆韦家岭的县常备总队驻地的一所大房子里外。他们有的坐在长凳上,有的蹲在庙槛、台阶上,谈论着战斗的经过,畅叙着胜利的欢乐。

    老百姓在谈论什么?原来在谈论着一场战斗的喜事。

    上天,日寇骑兵队由县城沿海岚公路北犯,在八条路村遭到国民党赣榆县长朱爱周部队伏击。是役县队毙敌数名,缴获战马四匹继而在县北大伞庄将敌包围,生擒伪盐警四十余人,日军指挥宫大宫留夫被活捉……

    这是东北军一一二师战地工作团主任刘家语等人前来协助的结果。于是,中共党员张伯扬带着群众抬来开水,送来热饭、菜汤,招呼大家快吃。

    刘家语和朱爱周看望过阻击回来的刘寄萍、张树仁、范树平等同志,仍回到县政府。张伯扬瑞来饭菜,朱爱周早就饿得肚子咕咕乱叫,接过来跨坐在堂屋门前的一座土炮身上,大口吃了起来。

    乡亲们都挪动脚靠向朱爱周。朱明远三扒两咽填饱肚子,抹着嘴巴向朱爱周走来。他今天在封锁线上夺到一支王八盒子,喜悦的小鹿在心头乱蹦乱撞,直到此刻还咧着嘴巴,眯着眼睛,望着自己当县长的叔叔傻傻地直笑!

    朱爱周,滨海地区赣榆县罗阳乡大朱庄人,名秉莲,字爱周,出身子封建地主家庭。他一九二六年毕业于北京高等警官学校,当过灌云、盐城两县公安局长,在铜山和安徽省萧县任过县府秘书多年。一九三六年任江苏省第三水警区区长,驻南通,负责长江下游及苏北各县沿海海面防务。

    朱爱周特有民族气节,政治上比较开明,在赣榆上层社会具有一定影响。他任赣榆县长后,能团结各方面人士,共同抗日。他的政府和军队里,有热心抗战的进步人士,有顽固**的落后势力,甚至有招安的土匪,释放的囚犯,朱爱周都兼收并蓄起来,为抗战出力。

    因此,当地的进步力量要把他拉向民主、抗战的道路,和共产党一道完成抗战大业。可是,顽固势力则时时刻刻想把他拖到**反人民的立场。朱爱周表面上对进步与顽固两方都敷衍拉拢,而双方亦都能听从他的指挥,不致将矛盾激化。

    朱爱周拥护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坚持国共合作,一致对敌,这是他的主流。

    早在一九三八年春,中共党员刘寄萍拿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秘书陈鉴波的私人介绍信来到赣榆,朱爱周即委任刘寄萍为县政务委员、县军警政训处主任,同时委任共产党员陶君彦、李克济、辛明、吴明如、张廷垣、姚健民、于国范等人为政训员,等于把武装部队的政治训练工作交给共产党人。他还委任张树仁为区长。

    朱爱国认为自己的军队素质太差,不能打硬仗,便以共产党人为主成立了政治工作大队,来做他部队的政治工作,以提高其素质。政工大队由朱明远任大队长,李克济任指导员,中共鲁东南特委先后派来多名党员到朱爱周的军队里做政治工作。朱爱周曾对人这样说,我的军队没有共产党人帮助训练是不行的。

    正是由于朱爱周能同共产党团结抗战,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党人,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支持,特别是经过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战地工作团刘家语主任的帮助,才形成赣榆县抗战初期各阶层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

    当然,朱爱周的抗日也有他的局限性,如县城沦陷时,刘家语和刘寄萍等人建议他把政府和军队拉到西北山区,背靠山东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朱爱周不同意这个主张,他想把军队拉西向南方,向韩德勤靠拢,只因东陇海铁路日寇封锁甚严密,未能通过,才不得已撤往西北山区。

    朱爱周利用县长身份和在地方上的威望,把全县各阶层各方面人士,集合到抗日的旗帜下,一致对外,起到中共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桥梁作用。他到赣榆任县长之始,就恢复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自己任主任,成员有热心抗战的中共党员张树仁、范树平、张伯扬,也有顽固派代表人物董毓珮、徐达人、蒋亦良、宋少峰等人。

    在这在是在非之际,这些人虽然意见不合,各有各的打算,但基本上都能服从朱爱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