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党_第九章 一场冻雨之中开始的战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一场冻雨之中开始的战役 (第1/2页)

    建中四年十一月十一,神策军第一师到达奉天城外二十里一个叫做杨家庄的村寨。

    这天是郭德罡的生日。

    也是上万人的忌日。

    吃了一袋方便面和一个makou铁红烧羊rou罐头,这个生日就简单地过完了。这个生日没有皇家礼炮,也没有奶油蛋糕,更没有露着白花花大腿,浓妆艳抹的钓金龟女郎,有的,只是在泔河岸边人人戴着手套捧着一个罐头盒子,唏哩呼噜吃着面条的士兵。

    “鏦儿,这个东西不错,可以极大地减轻后勤负担啊。”郭曦津津有味地吃着拌着脱水蔬菜的油炸方便面,兴奋地说道。

    “好吃,好吃……”郭德罡的两个哥哥,已经在吃第二袋了。

    大约是血统的关系,郭子仪家的人身材都很壮硕,在这个时代绝对都是壮汉级别。郭钊身高号称七尺,实际根据郭德罡的估计,也有接近一米九,郭曦就更不用说了,常年大口吃rou,大碗喝酒,腰围足有三尺。郭德罡现在这个身板,虽然只有十一周岁,但也有五尺上下,快到一米五了。因为娱乐活动很少,只能每天锻炼的缘故,郭德罡现在的体质,比穿越之前那个浑身毛病的身体好了不少,起码,他可以拉开两石弓了。不过,他更喜欢使用自己的特制弹弓。

    这个弹弓,是郭德罡黑掉的那两千万贯铜钱里的一部分。由于合适的炼钢工艺还在摸索之中,成品率很低,很多弹性部件就只好使用铜来做。郭德罡一下子黑掉的这两千万贯铜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制造武器之上。郭德罡要军工厂的顶级工匠给自己用铜和上好的牛筋做了一个弹弓,可以打出七十步远。工匠们又对早期的诸葛连弩做了改进,现在这种连弩改用桑木和扭力弹簧相结合的双弩弓,已经可以把八寸长的周笔笔射出一百步,郭德罡又把后世弹夹的概念向工匠们描述了几次,现在居然也可以制造出可以更换的木制二十支装弩箭匣来了。虽然精度还是上不太去,但是在大兵团混战之中,这种面覆盖武器已经足够使用了。

    唐代的发明家雷洼地,在濮州搞出了一种前面带铁环,用脚踩着上弦的弩,郭德罡隐隐约约对这种弩有些印象,貌似是叫做神臂弩还是什么东西,但是却记不清楚年代了。他却不知道,雷洼地把他口述的那些笔记,全部都当宝贝一样弄了回去,每天埋头研究,还不知道从哪里呼朋唤友,招了一帮子疯疯癫癫的方士,大搞各种试验。更有甚者,雷洼地从技工学堂里拐骗了很多小女孩,去他的实验室做助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外间流言大作,还闹出了女学生自杀事件,不过建设兵团的民兵们也没什么人权,这年代死个把人是在太正常了,给点补偿也就过去了。对郭德罡来说,他在蓝田已经把各种人类活体实验都搞了,此类事情还不足以对他造成困扰。

    第一批神臂弩,配备给了郭德罡的宪兵队,一共有两百支。这个宪兵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武器战场实验队,所以宪兵队里一个非常古怪的情景就是,混杂有很多道童打扮的少年。这些少年耳朵上夹着周笔笔,口袋里揣着笔记本,分成好多组,每组负责观测记录一种武器的数据,但更多时候,他们是被当作勤杂工来使用的。当然,宪兵队里有些爱好龙阳的,就去勾搭这些道童,结果就被砍了脑袋。

    “妈的,又不是斯巴达的同志军团……”郭德罡对这种不正之风很是恼火。为此,神策军第一师不得不在行军条例中增加了一条军规,凡是在本军内部搞后门的或者是强行搞百姓的,一律处以钢钉爆菊之刑,但是搞俘虏的,则不在处罚范围之内。这样,有些喜好男风的士兵,便对抓俘虏这件事产生了极高的积极性。

    吃完了方便面,整好了队,神策军第一师便准备从自己的圆形集装箱大营里出发,向奉天前进了。但天公不作美,此时偏偏开始飘起冻雨,冰冷的雨点打在同样冰冷的兵器铠甲上,开始凝结,害得德军师全部都要换上带斗篷的黑色油布雨衣,把全身都罩起来。

    “要不要专门配备一只用大镰刀的部队呢……”郭德罡骑在马上,看着裹在黑斗篷中,一个个都发着抖的士兵,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他马上就把想法付诸于行动,嘱咐身旁的韦丹,把这个点子记下来了。郭德罡却不知道,这个点子,以后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助益。

    后事暂且不表,且说眼前。由于下雨,纸壳的礼花弹和二踢脚便没法使用,只能老老实实地和生石灰口袋一起待在大营里。火油弹弩炮、投石车和一些比较昂贵的弓弩,也因为下雨会让部件受潮,而不得不放弃使用。郭德罡对这种天气很是无奈,只能指望将来钢材过关了,可以弄出马工的钢片叠加弩,就不用担忧这种下雨天了。至于那些实验性的武器,反正就是用来在各种环境下测试的,郭德罡也就不担心损耗的问题,而是直接带上,作为为数不多的远程火力支援。

    根据斥候的汇报,叛军的大营安在奉天城东三里外,以十里作为警戒圈,而朱泚的指挥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