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一场胜利和随之而来的问题 (第1/2页)
郭德罡赶到杨家庄的时候,时间已是二更时分,战斗已经结束了。 解决战斗的,是李晟亲自率领的神策军右厢本部。 只可惜,朱泚这个老狐狸,见势不妙,竟是只带了亲兵,在乱兵中遁走了。 比起跑了朱泚,还有一个说不上好的消息,由于郭曦撤兵回救杨家庄本营,奉天城东营中的叛军趁机突围,尽管浑瑊带了奉天城中剩余的四千余守军冲出城来截击,但营中的三万余叛军还是逃走了大半。不过十一月十一这日,前后几仗下来,斩首也有一万余级,俘虏一万四千余人。郭二斗更是阵斩姚令言,立下了大功。只是郭德罡的神策军第一师,伤亡惨重,一万五千人,只剩了一万一千余轻伤和完好的,还几乎都得了重感冒。就连郭二斗的骑兵部队,也在几次佯攻阻击之中,损耗了四百余人。有许多士兵,都是受伤后在冰天雪地之中倒卧,救治不及,轻伤变重伤,重伤变死人,如此减员。相比之下,一直跟着郭德罡东奔西跑的这三千步兵,除了有个别冻伤,大部分感冒之外,反倒是成了损失最为轻微的一个部分。 拿了柳宗元送上来的统计报告,郭德罡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被宪兵队射死了五百多?” “没办法,这些兵又没有练过,没有一战即溃,跑的一个也不剩,算是好的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那三千多伤亡之中,有很多是趁乱逃走的咯?” “恐怕不在少数。” 果然,等到第二天天晴了,打扫战场之时,只找到一千一百余具尸首,还有六百多重伤员,剩下的,都不知道哪里去了。考虑到此战是官军大胜,也不能出现这么多的被俘人员,那么只有一个结果,是当了逃兵。 这倒不是问题,逃兵的家人不是在濮州,便是在蓝田,只要核对了名录,看好家小,便足以惩戒。郭德罡马上下了命令,凡是逃兵的家眷,一律罚作奴婢,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女性,都去做营妓,老人小孩投进奴隶营,按照奴隶待遇对待。凡是被抓获的逃兵,也一律送去各个地方做奴工。但毕竟是自己阵营的事情,得有个名头。于是郭德罡便想出了一个名目,把这种处罚叫做劳动改造。凡是被处以劳动改造的人,都称之为劳改犯。因为粮食问题最为严重,所以劳改农场就成了最先建立的处罚场所。 但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是不够的,郭德罡可不想在自己的部队脸上刺字。他把劳改农场的章程,定成了股份制,每个普通士兵有一股,伍长两股,按照级别以此类推,劳改农场的出产,全部用作军饷。而第一个劳改农场,就设在了杨家庄。原因很简单,这地方的老百姓,早就跑的干干净净,剩下的,也被当成了流民,送到醴泉去收容了。神策军的军饷粮草本就是朝廷一大负担,现在这样弄,倒也不失为是一个解决的办法。李晟觉得郭德罡的这个法子很好,便把详细的过程写了个折子递到奉天。刚刚解围,心里石头落地落了一半,但已经穷的都已经快去讨饭了的德宗皇上见自己只要批地就可以解决军饷问题,自然是乐得高兴,朱笔一钩,准了! 其实本来大唐制度,各镇的节度使镇军,便是如此办理,所谓当道粮饷自筹,以当地的税赋来养兵,而西北的边军,则是因为边境地区连年打仗,实在是没什么税收,只好仰仗度支。现在有了这个法子,可以不要朝廷出钱,朝廷的文官们自然是乐得高兴。为此,卢杞等一帮人,还专门出了一个附则,以后各地凡是判了徒刑以上的刑徒,一律发到就近的镇军屯田所在,丢进劳改农场去服苦役。本来要处死刑的犯人,则一律发配西北边军和神策军的劳改农场,充当苦役。 部队的纪律问题,这才解决了一点,郭德罡又绞尽脑汁,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成了军规,凡是违反的,都要扔去劳改农场。过去违了军规,只不过是砍头,现在犯了军规,却要连带家小一辈子都要过生不如死的奴隶日子,效果自然是比只砍头好了不少。再加上德军师的后勤供应要算是相当良好,又有庞大的营妓队伍和商队跟在屁股后面,所以*掳掠这种事情,倒是相当少见了。 这一仗打下来,部队当中信景教的人,骤然多了许多。杨木木就是其中一个。虽然他因为冻伤,变成了跛子,但郭师长在伤残军人大会上的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