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党_第十六章 一位权臣毫不意外的死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一位权臣毫不意外的死亡 (第1/2页)

    卢杞是一位很牛逼的政治家。他的牛逼就在于,可以让大唐帝国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中央政府的决策几乎每一件都起到了负面效果。从魏博一镇的叛乱开始,每项决策都把大唐带入更深的泥潭,到了最后连皇帝都被赶出了长安,可谓是一步错步步错。但是偏偏这位德宗皇上呢,是个颇为在意自己名声的人,一心想做个贤明圣君,但是心眼又小,最怕别人说自己识人不明,一直硬撑着要用卢杞。作为一个继承了这么大一个摊子的家族传人,要找一个不错的经理人,实在是很难。既要在制度的条框之内找一个有能力的,又不能让他的能力给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还不能让自己讨厌,以及,让别人讨厌。

    帝国就是这样,制度都是最完美的,实施的时候都是要打折扣的。或者说,建立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这一整套制度,一环套一环,完美而严密,却要靠最顶上那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来决定它的运转,而一个皇帝的性格和智力,完全就是随机产生的。用变量来指导常量,用一个臣子们设计出来的,自己又无从掌握的体系来约束臣子们,这就使得大唐帝国的这座权利金字塔,最顶端一个微小的波纹,就引发最低端十分严重的震荡。这是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所具有的无限势能所决定的,这也是帝国最致命的命门。

    卢杞的问题就在于,他太让别人讨厌了。尤其是帝国近畿最大的武装力量统帅李怀光,非常的讨厌他。当然,这中间存在对唐政府安危的考虑,以奉天一小城,被围城一月有余,早已是案上鱼rou,李怀光带了五万兵前来,还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还有一层深点的原因,乃是汉人文官看不起胡人武将,再深的原因,便是怕李怀光有安史之志尔。

    但是对李怀光最警惕的,却是郭德罡。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大历十四年,李怀光就差点变成了今日的朱泚。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蓝田便与李怀光早早脱离关系的原因,而德宗皇上对李怀光根子里的不信任,也是来自于那个长安流血夜。在募兵制的节镇体系下,方镇实际上形同军阀,中央只能分化制衡,却不能彻底根除,这种情形倒是与民国之际颇有些相似。神策军便是那中央嫡系,李怀光便是西北军,朝廷调他去河北剿匪,又回来做平叛主力,现在李怀光在咸阳逗留不进,倒是颇有些郭德罡所知道的某一事变的味道。巧的是,那事变也是在关中发生,看来历史还真的是有某种隐隐的规律。

    “师傅你看这李怀光,是否是必反?”

    “朝廷需要他反,不然西北京畿,谁能制约他的天大功劳?”

    “此话怎说?”

    “安史之后,朝廷最怕边镇尾大不掉。老令公再造唐室,还不是最后把朔方军一拆为三,自己解甲归田。换作你是皇上,身居长安,在泾水上游两日路程的地方便有一个手握数万重兵,又有天下大功的大将,而且他的忠心又不是那么可靠,你会如何想法?数千泾原屯田兵,就能逼得朝廷出奔奉天,更何况数万百战边军!”

    “所以,朱泚在一天,李怀光就安全一天。一旦朝廷安定,便是兔死狗烹……”

    “皇权稳固第一,其他的都可以谈,你不看,魏博的田悦,恒冀的王武俊,和朝廷打了好几年,这不是也没事了?无他,他们远在河北,夺不了这李家天下啊!但你要是学了朱泚,另立正朔,那就是你死我活了。”

    “恩,人民内部矛盾,统一战线,敌我矛盾……”

    “话说回来,我们必须要让李怀光反。”

    “这又是为何?”

    “他不灭,我们便拿不到朔方。”

    “要朔方有什么用?”

    “鏦儿你好好想想,你年纪轻轻,已经是实权刺史高位,在此之前,只有薛嵩之子薛平有过如此先例,而他不过是在他老子做节度的昭义军下属的磁州做个挂名刺史罢了,哪里像你,几乎把持朝廷两税之外的全部财赋,如今天下战乱,朝廷窘迫,还需要你敛财,万一承平安定呢?刘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