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天下_一百零五章 殉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零五章 殉葬 (第2/2页)

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

    “两人合伙为什么要找有血缘地亲戚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就是说,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他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地人必死无疑。”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地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地一套办法。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如果小墓不须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速战速决。取出随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两个月地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盖间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从外面看不出什么问题。而墓内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内盗取财物。”苏姐边回忆边说道。

    “那他们都是用什么工具盗墓?洛阳铲?”宋涛追问道。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地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cao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盗墓者利用特制地铁锥。向地面无标志地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地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地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地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地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地不同土层地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地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地性质和布局。”

    “河南洛阳城自古以来文化悠远。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洛阳名闻天下地“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铲”。其中前两样都有极好地声名。而独独这第三样似乎并不光彩。因为它是一种盗墓工具。洛阳城确是盗墓风行。主要源于洛阳自古以来地厚葬之风。自古以来洛阳达官贵人讲究厚葬。而且往往异常重视墓**地修建。随葬颇丰。以致于洛阳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形容洛阳墓葬稠密:“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也正因如此。洛阳盗墓之风自古盛行。而历代盗墓者也是能人辈出。”

    “关于洛阳铲地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地故事: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地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地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地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地小圆坑。以便**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时**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地“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经验丰富地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地不同声音和手上地感觉。便可判断地下地情况。比如夯实地墙壁和中空地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里面地学问很深。没有几十年地经验是不可能学到。真正地盗墓高手全是玩古董地大行家。比那些什么教授要有眼力地多。毕竟人家是在一线。见地东西不是一般人能想象。”苏姐感叹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