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六章 盗墓 (第2/2页)
大概过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地。首先是要“看地形”,这点很是玄妙,不懂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好像是跟“土”有关。土有“熟土”、“活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在探墓时,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来地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地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苏姐喝口水道。 “探好位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厉害的盗墓者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令人费解地是,就算墓地周围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围几百米、几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谁也看不到,这样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有的洞口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进入墓室以后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地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心里就有数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这是因为那时的墓大多采用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的,有两米多厚。这样就需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象堡垒,但也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还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就要再挖一个竖井和一个横井,直接就到墓地正下方。到墓地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这样,墓地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最先进的盗墓手法还是洛阳铲加定向爆破。盗墓贼先用洛阳铲确定墓葬位置,然后使用定向爆破技术,很容易就能将墓葬盗空。河南三门峡地区有一个虢国墓就是被这种方法盗劫一空的。盗墓分子居然花了4个月的时间,打了一条2公里长的地道。从一个杂货铺一直打到了虢国墓的中心位置。然后,这个盗墓分子采用定向挤压式爆破的方式,一下就打开一个40米深的大洞,能够直接进到古墓的核心位置。此外,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被称为“关中式盗墓”,即先在地面挖一个方形洞口,大小仅可容一人cao作,同样是垂直下挖。解放前,盗墓贼确定墓葬后,一般会选择在偏远的角落迂回挖洞,甚至距离墓室几公里,他们吃住在洞里,工期可达半年之久,而一旦成功,整个墓室会被一扫而空。” “看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精英!虽然挖坟掘墓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纯以技术来说,盗墓高手才是真正的古董行家!”宋涛听完也感叹道。“那盗墓一般都是单人行动?没有什么具体分工合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