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斗宝大会之鉴宝(二) (第1/2页)
第四件是一本书扎,藏家宣称是吴佩孚的书札,的确书札的封面写着吴佩孚的名字。伍子和其他三位评委一见到这书札,噗嗤一声乐了。弄得藏家莫名其妙,心说我的藏品你们还没有打开看,突然乐什么呀。伍子对这种书札太了解了,全国几乎每个古玩市场上都有这种书札的存在,以近现代的名人居多,什么吴佩孚书札、蔡锷书札、刘墉书札、纪晓岚书札等等,甚至还有张作霖书札,这些所谓的名人书札,顶着名人的旗号,其实一文不值,实实在在的赝品。不说别的,最起码纸张的年代就不够,有的甚至还是现代机器生产的纸张。 “这位先生,您这本书札自己拿回家看着玩吧,这种货色全国的古玩市场到处都是,忽悠刚入行的藏家还可以,稍微有些经验的人恐怕都不会上当。”伍子旁边的一个评委对献宝的藏友说道。这位评委说的话可能有些直白,不过却是大实话。 从相互交谈中伍子得知旁边这位评委姓魏,姑且称为老魏,其他二位分别姓楚和姓孙,姑且称为老楚和老孙。这三位跟伍子一样,也是在TJ的古玩界混饭的,老魏和老楚都有自己的古玩店,并且规模比伍子的店铺要大不少。老孙在BJ一家大型典当行做艺术品的鉴定,还兼着典当行副总的职务。 第五个上来要求鉴定的是一件景泰蓝的观音像,伍子仔细观察这尊观音像,发现这上面的铜丝有问题,真正的掐丝珐琅器铜丝是掐出来的,而这个则是浇筑出来的。再看看器物里边,有呈蜡泪状的波纹,仅凭这一点就能认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仿品。而且真正的珐琅料子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硅酸盐,而这件珐琅器用料都是现代的化学代替品。在古玩这个行当里,一提到“化学”两个字,基本上都是赝品,这两个字也是玩古玩的人最不想听到的文字之一。自然这件景泰蓝的观音像也是赝品了。 第六个藏友拿上来的是一个算盘,这把算盘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圆形的,一般的算盘都是长方形,圆形的算盘在中国这个算盘的国度还是非常少见的。算盘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至今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东汉、南北朝;有人说是元朝中叶;有的则认为始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有一家药铺,柜台上就挂着一把算盘,可见算盘在宋代已经非常流行。 伍子仔细观察这把算盘,这把算盘呈中规中矩的正圆形,冷眼一看好像小一号的木质车轱辘。圆形的算盘他还从未见过,今天算是开了眼。这把算盘做工还算精细,每一个挡上都刻有花纹,梁和边框则刻着繁琐的几何图案,算盘的用料应该是老酸枝木,还算上乘。算盘分一四珠和二五珠,今天这个属于二五珠,从做工上看属于民国的做工。 这把算盘为什么是圆形的呢?用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或者说这把算盘本身就是观赏用的,什么什么实用价值。伍子把心里的疑问告诉旁边的老魏,老魏是古玩店的大老板,但是他的长项是书画,对杂项类的东西不是很了解。老魏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四个人当中只有老孙是专搞杂项的,伍子又把疑问告诉老孙。老孙说圆算盘也不难解释,把算盘放在桌子中间,可以三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规模大一点的店铺里在晚上总账的时候可能用得上。伍子点点头,这种解释合情合理,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竟然能想出这么绝的法子,一把算盘两个人同时使用。 算盘的做工不错,用料也不错,创意也新颖,不过年代不是太老,也就是民国的中期左右。东西虽然是真的,不过离进入复赛还有一定差距。杂项专家老孙委婉拒绝了这件作品的晋级。 第七个藏友拿上来的是一个五彩的花罐,主人自称是明代的瓷罐。伍子第一眼看见这件瓷器就认定它是仿品,不要说明代,连民国都够不了。既然是五彩花罐,上面的颜色肯定丰富多彩,这件瓷罐蓝的颜色有一种飘忽的,红的颜色像油漆,没有一点古拙的气息,也属于开门假。所谓的开门假就是说假的一塌糊涂,没有一点真的痕迹。 伍子和另外三位评委对视一眼,一致认定这是赝品,直接淘汰出局。献宝者满怀希望而来,又不得不接受现实,悻悻离去。 这位藏友悻悻离去,马上下面一位又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