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决赛(一)青铜缶 (第2/2页)
会之时秦王为赵王击打的那件缶,伍子打死也不会相信,因为这种巧合的几率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缶这种东西在当时十分流行和普遍,偶尔在春秋战国的古墓里出土几件也不奇怪。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这种附会虽然有故弄玄虚的嫌疑,但是一般人还找不到反驳的证据,因为这件缶的年代本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跟渑池会的年代相吻合。并且这件缶还取样做过14C的年代测定,结果表明确实是春秋到战国时期的,持宝人还专门拿来了鉴定证书。这样的话人家附会上渑池会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也不算胡搅蛮缠,至少人家有一定的证据。古玩这东西,一旦跟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挂钩,其价值立马会翻上几番。 伍子将这件青铜缶仔仔细细上上下下观察了几遍,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相反,器物的每一个特征都无一例外的表明这的确是一件春秋战国的器物。伍子开始灰心,张文平整个家族就是搞青铜器出身的,这样的大赛上不可能拿出什么残次品,应该百分之百是真品。而且这件缶的品相还不错,再加上渑池会这个深入人心的历史典故,张文平问鼎大赛冠军的野心可见一斑。他不经意间看看台下端坐的张文平,这家伙正斜着脸注视着伍子,他和伍子在一起吃过饭彼此都认识,甚至张文平还拉拢过伍子入伙。现在伍子一直盯着这件缶不放,显然对这件东西不怀好意,这当然令台下的张文平很不爽,他用一双略带嘲笑的眼睛斜视着伍子。那眼神似乎在说,小子别不识好歹,张家的东西也是你一个毛小子能随便打倒的吗。 伍子把眼神收回来,假装没看见张文平的注视,他把这件缶放回原地,打算起身离开,既然没有漏洞再看下去只会白白耽误时间。 伍子放下铜缶的一瞬间,眼神突然集中在缶身上面的盖子上。这个盖子该在缶身上相当吻合,几乎可以说严丝合缝,应该是原装不假。当然这不是伍子所关心的,他的注意力此时全放在了盖子上面的铭文上。铭文共有两行二十来个字,呈椭圆形排列在盖子周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还不太统一,比如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就有好几种文字流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流通的文字。伍子不是专门搞文字研究的,这些看起来眼熟的文字,他其实一个也不认识。不过自从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两行铭文上之后,他总有一种感觉,如果一定要在这件青铜缶上寻找突破口的话,这两行铭文或许是唯一的突破口。 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都具有比较特殊的纪念意义,要么记录着器物主人的生平事迹,要么记录着器物的使用目的,要么记录着器物主人的身份,总之一旦青铜器上有了铭文,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比没有铭文的要高出许多,经济价值自然也跟着上涨了。所以一些没有铭文的真青铜器,作假者也会刻上一些假的铭文,或者原来的铭文太少,作假者画蛇添足再多刻画上一些,这样铭文多了,各种价值也就水涨船高起来。伍子总觉着一个小小的盖子上留下这么多的铭文,在青铜器当中非常罕见,而且也不成比例,如果非要留下铭文来记录主人的事迹或者器物的来历的话,铭文也应该在缶身,而不是在盖子上。伍子暗暗把这些铭文印在脑海里,哪怕有一点可疑之处他都要抓住,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机会。 相互鉴定的时间结束,主持人提醒大家回归原坐,接下来是自由发言的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其他人藏品的不足或缺点。发言不论时间长短,只要讲到点子上就可。十八位藏友面面相觑,这些人虽然不一定就是藏品真正的主人,但是他们至少是代表藏品本身来参赛的,能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无疑都是古玩界的精英,这些人久经场面,鉴定过的各种古玩可以说不计其数,眼里不揉哪怕一丁点的沙子。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互鉴别,不用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孰优孰劣都在每个人的心里。 片刻沉默之后,第一个发言的是走马灯的主人,那个戴着一副眼镜白白净净的中年人。他发言的对象是龙光宝业的那件翡翠雕刻品。这是一件整个翡翠雕刻成的玉白菜,绿色的部分正好是白菜叶的部分,白色的地方被雕刻成白菜帮子,可以说很好的利用了翡翠的颜色和原始的形状。这棵“大白菜”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棵有同样地异曲同工之妙。中年人在看过这件雕刻品之后,指出了两点:第一、这棵“大白菜”的菜叶很绿,比故宫博物院那棵还要绿,而且个头也比那棵要大,中国人看翡翠历来都是越绿越好,这一点跟国外有些不同,国外最受欢迎的翡翠颜色是红色,翡翠翡翠,红翡绿翠,也就是说外国人比较喜欢“翡”,而中国人更看重“翠”;第二、这件翡翠的水头儿不是很好,看上去绿地上面有些发干,如果水头再足一些品质就要超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件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