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刁民_第七十二章 张茂讲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 张茂讲兵 (第2/2页)

养三五千人。你说,朝廷是要人,还是牛马”

    “你之所以生出这个心思,是你在本地行军,又兼人少,难察觉粮草问题和畜力消耗问题。所以,这样的配备养家丁可以,却难以向军中铺开。”

    还有更多的问题张茂没说,除了现在朝廷无力支持外,就算朝廷支持如此多的牛马聚集在某部手中,这可是一笔极大的财产。牛马是活的,很容易流失,这是朝廷所不能允许的。所以朝廷有余力养这样的高机动精锐,也不敢给下面人监守自盗的机会,这是花冤枉钱。

    一支三千人的纯步军营,光驮载军资的车辆就在七八百左右。这运的还是必须的军械,不算额外粮草补给,要加上的话,边军一个精锐步军营进行出塞作战,需要的牛马应该在一千五左右,车要近千辆。

    军队是非常烧钱的东西,蒙古鞑子能抢的早就在国初时被抢了个差不多,而且一个个又滑不溜秋,辽阔的塞外可能出军十万,结果什么人都碰不到。若是战败,十万人没几个能回来,折损的精良军械资敌也是大问题。

    所以这是边军奉行防守反击,不再主动出击的原因。打赢了没好处,打输了赔光裤子,那还主动出塞做什么

    张茂见赵期昌沉思,露出祥和笑容:“三郎有宿慧,这是好事。可不该闭门造车,老夫今日给三郎絮絮叨叨,纠正三郎错误是其次的。”

    赵期昌抬头,咧嘴悻悻做笑,拱手:“丈人有指教”

    点头,张茂饮茶润喉,俊朗面容下清须在风中飘逸,颇有温润如玉的风采:“嗯,三郎看兵书是好的,可兵书是死的。老夫的意思是,年关后,三郎抽出时间去卫里武学学习。杨教授虽老,可终究是武进士,一身本事在卫里也是数得着的。”

    “再者,武学经历也是三郎日后升调的资历之一。最重要的是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卫里武学中不乏豪杰之姿,引为至交心腹,他日在军里,也有朋友可以借助。”

    “这各行各业,都要有个入门的过程。朋友的朋友,也就是你的朋友。在军里,与各处一样,讲的就是朋友,谁的朋友多路子广,自然能站得稳。能站稳吃饭,也就入行入门了。”

    顿了顿,张茂扭头看赵期昌,双目泛着笑意:“三郎,老夫喜欢你这孩子,坚毅、懂事,有担当,也会来事情,本性出众自然也能交结有本事的朋友。可我张家的女儿,真的不好娶。世道变迁因缘际会,做什么都要讲资格,讲个门当户对,有多大能耐吃多大碗饭。”

    “你那兄长心思广泛,可终究是市侩心思,眼界看不得多远。三郎啊,你缺人脉。”

    “要知道,卫里武学那帮小家伙,你和他们成了兄弟,你说卫里各家还好意思给你使绊子还有杨教授,这个人虽然胆量不壮,可朋友不少。卫里各处,谁敢给杨教授上眼药”

    武学教授,九品小官,每个卫都设立了的官职,数量不定,由都司府拨派。

    茶碗还给庆童,张茂双手负在背后,左右张望慢悠悠溜达去了。

    赵期昌咬着下唇盘坐着,右手抚着下巴身子向右倾斜,斜视着张茂懒散,迈着螃蟹步的背影,不时眨眨眼睛。

    他已经习惯于见鬼说鬼话,九真一假什么的很娴熟,可张茂的用意让他稍稍迷惑了一点。

    张茂的意见好不好自然是好的,给他点明了今后发展的另一条路子,也是越早走越有好处的路子,可谓是必经之路。

    “说说,这老头子啥意思”

    扭头,赵期昌看着手臂搭在车轮上的庆童。

    庆童垂眉沉吟,良久才说:“看不明白,确是好意无疑。”

    看不明白的是张茂态度,好意只是目前的举措。

    赵期昌捏着茶碗往砚台里滴了些茶水,磨着磨摇着头:“人活着就没有简单的活法,都不简单。不过人家说得对,武学那头要去,一月去个七八天也无妨。”

    他更明白,想活的简单、纯粹的,要么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要么在外面死的不明不白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庆童点头,道:“老爷,武学离墩里五十来里,咱一个人恐照顾不周全。”

    他担心安全问题,赵期昌诧异:“不是还有刘瘸子”

    倾听摇头:“不够,刘瘸子有本事可腿瘸了,行动不便;咱那武技自保有余,也上不得台面。咱的意思是,带上陈明心,还有颜大哥。”

    陈家寨从赵期昌这里租地出丁,陈明理自然不可能过来,他已经很难上岸了,要么死在江湖里,要么混出足够的名声,让更高层的官员征辟、招安。

    陈家寨一帮子人,卫里人占了不少,这部分人与赵期昌有香火情,也知根知底。陈明理那边的意思就是分家,陈明心带着卫里这边的人成为赵期昌佃户,脱离陈家寨。

    至于那些从山东各地投奔过来的汉子,继续跟着陈明理走江湖。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