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捕倭军重组计划 (第2/2页)
对己方太好,可资源就那么点,就是对其他各家太坏。 他觉得抢来五六百名额就不错了,给戚继光二百,其他的五家内部瓜分。现在一个个胃口在战后太大,断了别人财路、活路,摆明了不怕闹大事情。 可闹大事情不符合戚继光利益,他皱着眉问:“这又是怎么说法” 赵鼎明道:“强逼是不行的,所以需要咱家,或者张家人唱黑脸,戚继光唱红脸。这就有了争执的地方,给各家一个盼头。此次夸功游街,更能展示力量,两头下药不怕他们不服帖。” 赵期昌一听就笑了,笑的很没良心:“黑脸不好唱。” 可不是,赵鼎明是商人性子,本性里不喜欢得罪人,得罪人也会把对方打到绝境,为的就是避免以后的麻烦。都是卫里人,各家也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得罪这些人还不能拆散对方脊梁骨,这买卖对赵鼎明而言,在本性上是抗拒的。 张茂也一样,很重视自己的羽毛,这种得罪人影响自己在卫里名声的事情,张茂估计也不会干。 可二百五十捕倭军名额摆在那里,没有均分的说法,五十名的差距影响可是很大的,足以决定今后五家联合内部的话语权。还是那句话,手里筹码多,谁的话语权就多。 赵鼎明轻叹:“谁说不是呢眼前是他、咱必须做,要争着做,可又不想做。这事情堵心,老三说说,咋整” 赵期昌摇头:“事情明摆着,这是戚继光的平衡手腕。不唱也得唱,唱了他好我好大家都好,不唱的话,这次出军只是得了点眼前的军械粮食,得不到长远好处。” 他则在思考另一件事情,就是戚继光的分配方案。四百捕倭军在五家手里,不论赵张两家怎么分,必然一强一弱。刘家与张家是一块儿的,王家和赵家是一块儿的,田启业刚回到卫里,手里最少也能有五十捕倭军,这个人站在弱者的那边平衡,到头来五家联合这边内部还是张赵两家打平手。
卫里这个层面,戚继光手里握着三百捕倭军,面对赵张两家的四百,那余下各家的一百捕倭军自然是帮唱白脸的戚继光说话,又是一个平衡。 而他是掌印,自己参赛还当裁判,只要均衡势态维持,话语权就在他手里。 这不仅是眼前的布局,他手里捕倭军是卫里的捕倭军。今后继任的掌印,也能维持这种均衡,没有给后继者挖下坑,很高的手腕儿。 捕倭军重组是卫里震动各家根基,影响未来的大事儿。这种名额都可以当铁饭碗做传家宝,没人愿意到手后再买卖。 这边儿一大一小两兄弟计较着,那边田启业也给儿子田亮讲述自家要选择的道路。 张家那边儿,张茂没必要再给自家继承人讲解,这种简单的算术看明白后,不难看出戚继光用意。 所以一清早,张家四口人吃着早饭。 饭后,张茂端着茶碗,站在军帐前的山坡上吹风,看风景,嘴上说着:“昨日赵家三房举动不寻常,赵鼎明紧巴巴赶过来,三郎又不曾露面,可见是出了事情。” 张承翼站在他身侧,头半垂着思考。 不远处的牛车上铺着草束,杨氏、张祖娥给家里人做着冬衣,不时听听父子俩的谈话。 片刻后,张承翼道:“孩儿也察觉不妥,问了三郎附近的弟兄。据他们所说,白家小二、领着家里郎中在正午前去了三郎军帐一趟。” 张茂缓缓点头:“三郎应该没出事情,可昨日陈明理离去的突然。随后他就与赵鼎明同归,可见三郎没出大事,但多少是一件风波。他三房的人来回就那几个主事的跑,不见赵家子弟有动作,你看出什么了” 张承翼开口:“三房那几个人瞒着咱们,也瞒着下面,还瞒着赵家子弟孩儿愚钝,没看出什么。” 张茂扭头瞥一眼,笑笑:“别不好意思说,赵家的问题也是我张家的问题。此次捕倭军重编,对咱五家意义非凡。得到的好处不重要,解决了家中隐患比什么都重要。” 他大体上猜到赵期昌那里发生了什么,他不在乎发生过什么,反正现在赵期昌活的好好。 赵家三房没有有力的后继人,有宗族在背后掣肘;他张家也是,他满意自己的儿子,可问题是他只有一个后继人。 张家还有最大的问题会爆发,等他弟弟张节回来后,极有可能要分家。到时候更麻烦,只有在张节回来前解决宗族掣肘问题,张节也就没底气分家。 解决宗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捕倭军名额,这是卫里的,是掌军人握着的。家里宗族再强势,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族中人都是军余,不是正军 几个名额砸下去,实打实的好处摆在面前,宗族内部自然就散了。这不是分地,这是捕倭军名额,是可以用军令约束的 心底里再不愿意唱黑脸,张茂也要唱。赵鼎明也是如此,两人内心就这么矛盾又煎熬着。 至于戚继光,则一大早的提笔给家里娘子写信,报告自己的清白。 一军主将又领军在外,沾染野女子实在是太便利了。而他十六七的英武帅气少年郎,要什么有什么,真想送女儿给他做妾的人,真的不少。 以至于风声都传到城里去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