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刁民_第一百零八章 来钱的路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八章 来钱的路子 (第2/2页)

罢了,还自己冲上去,结果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弥补年轻时犯下的错误。

    老道士听了摇头:“不可能,武学可以派人过来,但绝无迁来的可能。怎么家中人手不够使唤”

    赵期昌点头,搓搓脸:“家业大了,家里事情也就繁琐起来。就打武生的主意,想着拉几个过来帮闲。”

    老道士稍稍犹豫,衡量着说:“若是你能说服戚继光,武学还真有那么点希望迁过来。至于你所缺人手,不若请些寒门士子来抄书,十几个人里总能有能使唤的。”

    赵期昌听了苦笑,武学不好迁移的原因就在于戚继光,看戚继光踌躇志满要大干一番的架势,重振卫里武学也是一种必然,怎么可能让武学迁到白石墩来至于请寒门士子上门抄书,就是赔本的事情。

    原因更简单,寒门士子一门心思想着科举,你好吃好喝供着让他们给你抄书,你看上的人才必然有才的,考个童生功名说不得就甩袖子走人了。

    像绍兴那种专产师爷幕僚的地方风气实在是太少,再说绍兴人也是科举无望后去给人当师爷幕僚积攒经验、人脉,自己不行就让自己儿子上。那些师爷家族攒下的深厚人脉和教育经验以及成功例子,就是江南文风鼎盛的一个小侧面。

    文人的臭脾气摆在那里,你给他们好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你有眼光仅此而已,逮到另一条通天捷径,绝对会和你好说好散。

    正因为臭脾气才不好网罗,唯一的法子就像老道士说的那样,请一帮人过来抄书,然后拉拢关系,改变对方不切实际又无比高大上的理想,让他们认清现实,跪在现实。可怎么想,都绝对不靠谱。

    请人来抄书,吃喝住的,纸墨,桌椅都要准备好还要花钱,有这钱去书店买多好这是一种常见的养名望,攒人脉的路子。资助一个寒门士子,对方爬上去后再反哺,很简单的士绅发家路子。

    稍稍有点余力的地方士绅,都会这么投资寒门学子。

    赵期昌又感觉牙疼,他没钱啊

    愁眉苦脸看着老道士,赵期昌心中另有打算,毫不掩饰神情热切道:“师尊,您这里应该有不少孤本,要不手抄一遍”

    他那里的书都是常见书籍,手抄是亏本的,抄书学子一定要找,能降低一点损失是一点。至于钱,只能另外想法子。

    “本来也该是传给你的,再誊抄一份备着也好。”

    老道士说一句,继续低头雕刻,他清楚赵期昌没钱。他虽然有钱,攒下不少钱,可都有用处。真当峨眉、青城派的剑手会看在同是道门的份上当免费苦力这帮人要的价钱绝不会低,而且西南往返山东,路费也是很高的。

    虽然不知道老道士有多少棺材本,可应该和自己差不多。人家不接话茬子,赵期昌只能撇撇嘴,问:“师尊,此去西南,带上一船山东特产,能挣钱么”

    老道士直接摇头:“买卖哪有那么好做一路上的路卡,就能赔死你。”

    赵期昌想想现在下面设卡的军士、衙役生活条件,很理解这种现象,又问:“那带些名贵药材,如人参之类的”

    老道士低头雕刻着木剑,胡子抖着:“别净想这些吃力不讨好的,这世上没有门路,你做这些买卖,手里拿着一车人参,也不见得能卖出去。”

    地方排外,对游商不信任,地方贸易圈子封闭,自我保护都是长途贸易的死地。

    说着老道士抬头瞥一眼赵期昌:“手里本事不过硬,官面上路子不广,你这跨省买卖,漏了风声别说盗匪,军将也会插一手。”

    赵期昌又狠狠搓搓脸,不怀好意道:“也是,真有人运一车人参从咱地界路过,好欺负的话,不抢半车还真对不起这当头鸿运”

    他这话赌气,也是无奈的实情,真发生这种送上门能开张吃三年的好事情,他没道理不插手。

    有些对赵期昌无言了,老道士也算是看明白了,这个弟子什么都好,就是钻钱眼。平时很慷慨不计较,那是看不上。现在钱财压力大,有些乱抱佛脚的架势。

    抬着头,老道士抚须细细打量赵期昌,赵期昌挤出一张笑脸:“师尊,可有指教”

    老道士缓缓点头:“你手里有兵,要来钱的路子也不是没有。稍后去问问明理,他的路子你也可以走。干上几趟,养十几个书手还是可以的。”

    赵期昌眨眼,缓缓点头,又摸摸下巴:“弟子考虑考虑”

    打心底里,他还看不起陈明理做的那些事情,不是看不起这帮人为了钱杀人。而是不杀人,跑一个单子一百两的利,这帮人沿途跑下来会将六七成的收入砸到沿途牛鬼蛇神头上。

    这钱挣的幸苦,逢人还要低三下四,说真的,这钱让赵期昌挣,太窝心。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