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麻烦开始了 (第2/2页)
触即溃。若非姓魏的家丁死战,不然也要丢了吃饭的家伙。” “此时这李孟率人在山里落草,根本不讲江湖规矩,什么都干。上头你也知道,拿人钱手短,只能想法子剿灭李孟一伙。否则等到雪化后,这伙人将更难以平息。” 戚继光说着闭目,缓缓道:“李孟只是一个退伍枪手,若赵期昌被巡检司逼反,咱登州卫就青史留名了。” 王氏也懂兵法,皱着眉没去想赵期昌的事情,思考着。毫无疑问,李孟已经有了一颗非常坚定的反心,所部人员一路拼杀也攒下了足够的经验。只要逃出登莱山地,跑到兖州府这个大贼窝里,给李孟休养生息的时间,几年后可能就是波及数省的大灾难。 因为盐运的特殊性,这种事情朝廷上下都明白,却不会做多少表面文章。在李孟没有扯旗造反攻打县城前,为了平乱,山东省三司,巡抚衙门可以闭着眼睛,无视各处军队拿红包干私活。 而戚继光的说法也不是不可能,封山查倭一役虽然敌人不多,可阵仗够大。右军那边规模一度膨胀到七八百人,赵期昌处理营务不出差错。这已经是很难得的才能了,说明此时的赵期昌可以指挥千人不出内部问题。 他很想将赵期昌掐死杜绝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不愿意也不敢。不敢是因为赵期昌死在他这里,卫里就会大乱。 五家联合那边赵家是内部立起来给外人的靶子,赵期昌又是赵家的靶子。赵期昌完蛋,整个五家联合将失去这个吸引仇恨的靶子,决然不会甘休。而赵期昌死在他手里,里头外人背叛卫里的帽子就扣到戚继光头上了,卫里就别想再安稳了。 他不愿意是因为赵期昌还小,再过几年人情练达了,就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赵期昌表现出来的才能对卫里,对国朝是一种好事,这样的人戍边或绥靖地方,能干成很多人干不成的事情。 王氏秀眉紧皱,她已经猜到了一点点真相:“这就是上头,起初要给卫里设置三个巡检司的原因”
高山巡检司说是在福山所,可很苦逼,不在陆上,是设立在海岛上的。迁到朱高山,等于再建。 戚继光点头,后仰躺在椅子上:“捕倭军封山查倭可以说是打的光彩,上面意思很简单。要么我捕倭军干掉李孟,要么设立巡检司。李孟所部历经恶战已成悍匪,而卫里捕倭军新建。若是半年后,这差事还可以干。若是现在,八百捕倭军入山,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就是这么个情况,李孟的消息在高层已经传开,就连战兵营也不愿意去啃这块硬骨头。 王氏轻叹,抱着擦好的头盔过去搭在架子上,问:“上头还有无旁的好处” 戚继光仰着头枕在椅背上,看着屋顶,回忆着此前收到的条件,慢悠悠道:“朱应奎借来的军械衣甲归卫里,都司府再补充五百套军械,粮食一共三千石。出军后,全军给养由那些人补充,由即墨营运输到栖霞,给的份额是步军八百,马军二百,辅军四百。限期在雪化前剿灭或围困李孟所部,战后据说还有贺仪。” 给朝廷做事情,军队军饷平时是七成,为了吃饱肚子也就维持一半编制,上头核军时雇人过来演戏。而战时,补给问题基本上只能看各自本事了。 而在朝廷默许干这类私活,寻常的如修宅院什么的能管顿饭就不错了。这种啃硬骨头的事情,可以说有一种谈价钱的底气。一个月吃的拿的,可能顶过去半年或一年。 这种私活看待遇,就知道很不好做。 王氏听着,沉吟道:“如果好处再多一些,兴许这事儿能做。” 戚继光脑袋立起,诧异看着自己媳妇:“娘子,捕倭军的状况你也知道。查倭一役中,全靠那龚显赵显厉害,否则伤亡可就大了去。” 王氏走过来笑着,扳指头:“父亲大人估计会在正月时入京,卸甲归田。家丁可以先行撤归,这就是一百多精锐。年底前,张家的张节也要回来,若让张茂修书一封过去,张节也能多拉些弟兄。多了不算按少了算,这样一来卫里最少能有二百精锐。” 戚继光摸着下巴,摇头:“这仗不好打,伤亡决然不小,给那帮子做事,这钱拿的不舒服。” 王氏看着戚继光,抿嘴露出一个勉强微笑:“夫君,仗是可以打赢的。值不值得,要看夫君能从那些人手里要来多少东西。大同镇那边的事情夫君也知道,父亲大人这次致仕也算是体面的结局。家里那些族兄、乡亲充任的家丁,家里日子也不好过,只要抚恤得当,父亲大人那里不会拒绝。” 她父亲王栋与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可以说是穿开裆裤的交情,她是义乌人南塘人,戚继光算起来也是。 而义乌这地方全靠矿业撑着,日子是艰难。 戚继光皱眉:“好,我去谈。明日与赵三一起去朱应奎那里,希望这位道员也想跟着捞一票。” 他答应的还有原因,真担心巡检司安插到赵期昌那边,将赵期昌这个雷子脾气给点爆。到那时,登州卫如他所说,一定会青史留名。比如:嘉靖二十五年冬,登州卫百户赵期昌反 赵期昌宁愿站着死,他戚继光又何尝愿意跪着活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