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1、威廉摄政王 (第2/3页)
被索菲压了下去。 紧接着,费迪南德亲王夫妇便提前返回米兰。 费迪南德有些恼火,他还有些事情没做完,母亲便命他尽快返回米兰。后来一听是因为小公主的事情,索菲太后为了安抚皇后,便提前结束二儿子的新婚蜜月期,让夏洛特尽早从皇后眼前消失。对此费迪南德不是不烦恼的,这位嫂子很是精明,当下能尽量讨她欢心才是正确的路线,但是……不管事实真相是什么,皇后已经明确表示了,很不喜欢这位妯娌。这并不是什么好的兆头。 几天后,弗兰茨返回维也纳,诧异弟弟为什么不等自己回来就急急前往米兰。对此,伊丽莎白的说法是:“米兰重地,行政长官离开太久是不利于治理的。”弗兰茨接受了这个说法。 当然,小公主的伤痕,此时已经消退的几乎看不见了。 又过了几日,索菲太后再次前往希腊疗养。 没人告诉弗兰茨小公主受伤事件,没有人想在刚平息了皇后的怒火之后,再去试图惹怒皇帝,那是不明智的。比起疼爱小公主,弗兰茨绝对超过伊丽莎白。可能是因为儿时的成长环境给弗兰茨带来阴影,又因为女儿么本来就是用来溺爱的,因此弗兰茨可以说对小公主万般宠爱。如果他知道有人居然对宝贝女儿下手……连伊丽莎白都不知道弗兰茨会做出什么来。 这事在霍夫堡宫就算这么揭过去了。 **** 普鲁士的威廉亲王,因为赫尔穆特·卡尔·伯恩哈德·冯·毛奇的死亡,而显得郁郁寡欢。 毛奇负伤昏迷不醒半年多,威廉亲王常遣人探视,并在全欧洲延请名医医治这位首席副官,但是却都无果。 伊丽莎白并不知道毛奇的具体病情,从不多的报道中,揣测出毛奇或许死于万恶的感染——这可是没有抗菌素的年代啊。况且毛奇的年纪也不小了,身体素质自然比不上对刺杀轻车熟路的弗兰茨。 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的毛奇,也算出身于军人世家,毛奇的高祖父(爷爷的爷爷),曾经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部下任上校团长,参加过著名的吕岑会战。毛奇的父亲,曾经在腓特烈大帝军中当中尉,后又参加丹麦军队,任上校。 在这样的家境背景下,11岁的毛奇便入读哥本哈根军校,毕业后加入丹麦陆军。毛奇有语言天赋,他能流利的说两种母语:德语、丹麦语,并且精通法语和英语,后来又学会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 1821年,毛奇从丹麦陆军辞职,转入规模更大更为精锐的普鲁士陆军。他在柏林又进入普鲁士战争学院深造,当时的院长,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少将。[注15] 1832年,毛奇正式成为总参谋部军官。 要说起参谋部,说起来最早出于军需部。瑞典陆军最早专设军需部,后来被欧洲各国军队仿效。现代的总参谋体制,出自于普鲁士上校马森巴赫,但是参谋部最初的实践,是拿破仑的参谋长贝尔蒂埃元帅,那时,参谋长主要负责战时军需供应和为司令官起草命令、计划行军道路等辅助工作。普鲁士的现代意义参谋部,是拿破仑战争后期,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效仿法军参谋部的形式建立起来的。 拿破仑战争之后,善于思考的普鲁士人把总参谋部这个机制继承下来,并加以不断完善。在30岁的毛奇加入的时代,普鲁士总参谋部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权力和地位,它的性质,也就是一个研究机构,职能包括测绘地图、研究战史、搜集情报、军需安排、计划演习等。总参谋部没有军令权,只对普鲁士战争部长负责,也没有出席内阁会议,晋见国王的权力。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毛奇全面改变了参谋部的面貌,使之成为现代军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是克劳塞维茨少将的亲传弟子,对老师的著作《战争论》推崇备至。因为毛奇的大力推荐,《战争论》才在默默无闻了几十年之后,在普鲁士军队内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克劳塞维茨少将思想的引导下,毛奇重新确立了总参谋部在军队中的地位。对战争中各种可能性加以详细分析和预测,然后制定各种应对措施,这是普鲁士总参谋部对现代军事最大的贡献。现代各国军队广泛运用的兵棋推演(图上作业、沙盘演习),就是普鲁士发明的。兵棋推演英文叫做“WarGame”,最初它的的确确就是两名普鲁士参谋军官闲遐之余发明的战争游戏。 毛奇是当时普鲁士军队中最有头脑的将军,他受过完整的专业技术知识训练,非常理性,对于新技术接受度高;他不仅仅关注新式枪械的研发、制造,还关注电报、铁路这些民用设施在军事上的应用。毛奇认为,战争不能是即兴的,必须是理性的。战争可以事先规划,而且必须事先规划。作为总参谋长的毛奇,把巨大的精力,花在计划战争上面。他的部下针对各个假想敌,设想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针对每一种形势,都制定出制胜的计划。这是现代参谋部工作的样板。 毛奇想要的是一架真正高效率的军事机器,而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一颗小小的子弹,便改变了这一切。有时候,历史像个拙劣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