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四十一章 最终决定 (第1/2页)
望着大殿上相互攻讦,唇枪舌剑的群臣,李隆基的眉头一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近些年,他的确一直在致力于扶植杨国忠,打压李林甫,但是目前他还没有用杨国忠来替代李林甫的意思,至少在目前,杨国忠还没有那个作为右相总理国政的能力。 但是杨国忠方才所说的话却着实的让李隆基感到动心了,南诏的国力与大唐相比本就是不值一提,又经过了之前的那场动乱,这一次再败于鲜于仲通,此时应该正是其国内最为虚弱之时,杨国忠说的对,此时确实是覆灭南诏的大好时机。只是…… 李隆基的目光转向了跪在陛下的李玹身上,目光微微闪动着。李玹方才出列启奏之后,出来附和的除了章仇兼琼之外,其他全都是李林甫一派的官员,难道玉郎投靠了李林甫? 皱着眉头想了想,李隆基便轻轻地咳了一声,不急不缓地说道:“诸位爱卿不要急躁,此事关乎南疆边境,且容朕好好考虑一下,这便都散了吧。” 闻言,跪在下面的群臣面面相觑,半晌,方才再度对李隆基稽首一遍,司礼太监宣布退朝,大臣们便慢慢地依次退下。 散朝之后,李玹手中持着笏板,刚刚走出宣政殿,便看到面色有些苍白的章仇兼琼倚靠在巨大的廷柱边,用一只手帕掩口,不断地咳嗽着。 李玹有些惊讶,连忙大步走过去,关切地问道:“章仇尚书可是身体不适?” 章仇兼琼听到了李玹的声音,连忙转过身来,强行忍着咳嗽,对李玹拱手道:“让玉郎见笑了,自去年年末开始,这身子骨便一直不好,近段时间更是有些加剧的趋势。” 说着便轻轻地叹息了一声,李玹皱眉道:“没有找医士看看吗?” 章仇兼琼摇了摇头,苦笑道:“医士也说不出个正经话来,尽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服了他们的药也是丝毫不见好转,许是真的天命如此吧。” 闻言,李玹皱了皱眉头,将笏板束在腰带上,上前搀扶着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感激地对他笑了笑,倒也没拒绝,两个人慢慢悠悠地朝着宫外走去。 快要行到丹凤门的时候,一个小黄门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看见李玹,连忙躬身道:“王爷请留步,圣人有命,让您到紫宸殿见驾。” 李玹眉头一皱,章仇兼琼却是对他拱了拱手,轻轻地咳了几声,说道:“见驾要紧,玉郎快去吧,某的车驾就在前面等着呢。” 顺着他指着的方向看了看,李玹这才放心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好,我这便去见圣上,章仇尚书请一定保重身体,来日某亲自去贵府探望。” 章仇兼琼点了点头,拱手道:“玉郎快去吧,某这便告辞了。” 李玹应了一声,目送着章仇兼琼登上马车,便对小黄门说了一句带路,跟着他往紫宸殿走去。 大明宫的整体布置是坐北朝南,从南方的正门丹凤门进入,沿着中轴线往北一直走,处于最中间的三座大殿从南向北依次是每年冬至和元旦开展大朝会的含元殿,日常朝会的宣政殿,还有三品以上官员或者皇帝特许才能进入的紫宸殿。 这种建筑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如现在我们见到的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便是仿造了这种建筑模式。 紫宸殿在三座大殿中位于最北边,被称为“内朝”,一般都是皇帝与宰相级别的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李玹站在殿外,脑海中思虑着皇帝找他会是什么事情。 李隆基坐在御案后,皱着眉头望着铺在桌上的剑南战报,皱着眉头一言不发。李玹从殿外慢慢走过来,在他面前几步处停下,躬身道:“臣李玹,参见皇伯父。” 身子忽然抖了抖,李隆基抬起头,看到了李玹,不由得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快快免礼,近前来说话。” 李玹应了一声,向前走了几步,一直走到他的御案前面。李隆基抬起头仔细地端详了他一眼,笑呵呵地说道:“玉郎近日可还习惯这些繁杂的事务?” 李玹微微笑了笑,回答道:“还可以吧,一切无法决断的事情,侄儿都会去找李相国请教,每日都在学习着相国们处理政事的方法。” 李隆基点了点头,看着李玹,有些意味深长地说道:“李林甫为相虽然还算是不错,但是在有些方面,你可一定要小心谨慎才是。” 他说“有些方面”的时候,眼睛虚眯着,李玹目光闪了闪,点头应是。旋即便说道:“侄儿斗胆请问一下皇伯父,您打算如何处理南诏的事情?” 李隆基的眉头翘了翘,摇头道:“这件事情你就不要管了,朕已经决定采纳杨国忠的谏议,趁此良机一举覆灭南诏。” 李玹闻言一急,刚要说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