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四十三章 委任 (第1/2页)
见李玹应命,李隆基也是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李林甫,说道:“另外,横塞军使郭子仪、同罗首领阿布思等人在平定此次哗变之事中有功,便擢郭子仪、董延光为单于副都护,阿布思为朔方节度副使。” 李林甫直起身子对着李隆基拱了拱手,说道:“陛下英明,臣稍后便传令中书省拟旨。” 李隆基点了点头,淡淡地说道:“既然如此,若无他事的话,除玉郎之外,诸位爱卿便先请回吧。” 闻言,众人肃然起身,对李隆基躬身道:“臣等告退。” 李隆基点了点,李林甫等人便一一退下,待他们的身影都消失在殿门之前,李隆基这才转头望向李玹,颇为意味深长地说道:“玉郎这次出任朔方,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你可准备好了?” 李玹迎着他的目光,十分坚定地说道:“侄儿准备好了!” 李隆基盯着李玹的眼睛,二人对视许久,始终未见李玹有退避之状,李隆基这才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很好,不愧是我李氏皇族的佼佼者!” 对于他的夸奖,李玹只是微微笑了笑,未做回应,李隆基这时又说道:“你可知道,朕以安思顺兼任朔方节度使,以及命你出镇灵州的用意何在?” 李玹沉吟片刻,诚实地摇了摇头:“侄儿不知。” 李隆基呵呵笑了笑,他对李玹的诚恳态度十分满意,于是他微笑着说道:“自去年年初,江淮军府已经无兵可交的事情发生之后,朕便稍微留意了一下大唐的府兵军镇情况,意外的发现中原的军府已经败落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于是从那时起,朕便已经开始考虑,削弱节度使以及各军镇的兵权。” 李玹的目光闪了闪,他未曾想到,李隆基竟然早就已经注意到了大唐如今军镇势重的弊端,他不由得拱手说道:“皇伯父英明。” 李隆基笑了笑,继续说道:“朕去年遣你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出任军职,便是实施这一方案的开端,此次朔方生变,正是一个大好机会,朕让安思顺兼任朔方,再派你出任单于副都护,实际上便是让你全权处置朔方之事。这样安排,一是为了扩大都护府的权力,至于第二,这天下的兵权,最终还是要集中在皇族的手中的。” 话毕,李玹心中叹服了一声,拱手道:“皇伯父深谋远虑,侄儿钦服。” 李隆基摆了摆手,李玹的眉头忽然一皱,抬头说道:“其实说到军镇,侄儿认为,如今最需要削弱的军镇其实并不是朔方,而是范阳……” 闻言,李隆基还未等他说完,便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哈哈哈哈,玉郎你多虑了,安禄山虽然手握重兵,身兼两镇,但是东北的契丹和奚只有他才能镇压得住,而且他这个人只是个没心机的胡人,这各节度使中,最不让朕担心的便属他了。” 李玹眉头皱了皱,似是想要再说些什么,但最终却还是忍住了,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那,若是没有其他事情的话,侄儿这便告退了。” 李隆基点了点头,说道:“北塞路远,玉郎一定要保重才是,朔方的事情朕便都交给你了。” 李玹肃然拱手道:“侄儿知道,请皇伯父放心。” 李隆基“嗯”了一声,李玹便站起了身子,说道:“侄儿告退。” 说着,便慢慢后退几步,然后转过身,慢慢地向殿外走去。外面的阳光已经不似正午时那般刺眼,此时斜照进殿中,将他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李玹一个人迎着慵懒的阳光,行走在长长的御道上,腰间玉带上镶嵌着的火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李玹却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快要走到丹凤门的时候,李玹忽然听到有人在唤他:“玉郎!” 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右相李林甫,李玹便笑着向他拱了拱手:“相国!” 李林甫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老夫特地在此等候玉郎,是有些事情要嘱咐你。” “哦?” 李玹惊讶地看着李林甫,询问道:“敢问相国,是何事?” 李林甫望了一眼周围,微笑着说道:“走,你我边走边谈。” 此处倒也不是适合谈论之地,李玹便点了点头,与李林甫并肩而行,朝着外面走去。 李林甫的车驾就等候在丹凤门外,他带着李玹登上马车,将轿帘拉上,这才转头望着李玹,笑着说道:“不知玉郎有没有发现,杨钊对朔方的事情有些太过关注,甚至连老夫都还对这件事情不甚知晓的时候,他便已经以平乱有功为由,向皇帝推荐了董延光。” 他打心眼里是看不起杨国忠的,故而在李玹面前,他说的是杨钊这个本名,而不是皇帝钦赐的、代表着恩宠与信任的新名字。 李玹皱眉想了想,说道:“相国这一说,倒也是的确如此,下官记得,杨国忠在外面结交的边将只有鲜于仲通一人,他没有任何理由会去推荐素不相识的董延光去继任朔方节度使之位,依下官的推测,他一定是与董延光有了什么勾结,甚至,我隐隐觉得,这次朔方突兀地发生了兵士哗变的事情也与董延光有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