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六十八章 决战 (第2/2页)
水与回纥人展开决战的消息之后,不禁都拍案叫好。尤其是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是怀抱着无比热烈的情绪与渴望,都想要前往北境,与将士们同赴沙场。 自古关内多豪杰,从秦汉时代.开始,八百里秦川便是盛产剑侠刀客之地。关陇之地崇将好武,就算是年纪轻轻、看起来文弱儒雅的读书人,心中都有着仗剑千里、除暴安良的渴望,而远赴边疆、为国家建功立业更是所有大唐男儿最渴望的事情。 得知了这次战事的原委之后,关内道与关中的百姓多年没有迸发过的热情再度被唤起,一时间,正片秦川大地都在关注着北境的战况。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大唐边军得胜归来,没有人会认为大唐会失败,正如当今皇帝即位之后这数十年来,大唐几乎没有打过什么大的败仗。 而在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东北,大明宫金銮殿内。大唐皇帝李隆基在贵妃杨玉环的陪同下,缓缓走出了大殿,目光注视着北方的滚滚浓烟。他知道,这是朔方与回纥展开决战的信号。 眯着眼睛望了许久,李隆基对侍立在一旁的高力士低声吩咐道:“宣郭子仪来此觐见。” 高力士应了一声,便匆匆退下。 郭子仪押着董延光回到长安的消息知道的人不多,董延光也被秘密地关押在了御史台的大牢之中,这件事情几乎只有寥寥的几个人知道。 高力士知道皇帝宣召郭子仪的用意所在,毕竟多年没有和漠北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李隆基自己都已经不甚了解朔方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如今回纥人的实力究竟如何。而郭子仪作为横塞军使,久镇朔方边境,而且当初李玹还力荐他继任朔方节度使之位。于是这个年过五十却依旧未受到重用的老将正式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之中。这一次他与李玹一起擒回董延光,押送回京的一路上竟也未泄露半点消息,这不禁让李隆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不一会儿,高力士便引着郭子仪,缓缓来到了金銮殿外。 李隆基与杨玉环手扶着栏杆,目光望着远方升起的股股烽烟。郭子仪走到李隆基身后,下跪稽首道:“末将单于副都护、横塞军使郭子仪,参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转过身,望了郭子仪一眼,便伸手虚扶道:“此处非朝堂之上,郭爱卿无须多礼。” “谢圣上。” 郭子仪站起身,但仍然是低着头,肃立在那里,无比的谦恭。 李隆基看着郭子仪,轻笑着问道:“想必郭爱卿已经能猜测得到,朕唤你来的用意。” 郭子仪连忙道:“微臣不敢妄猜陛下之意,只是此时此景,想必是扶风王已经率领大军与回纥人展开战斗了。” 闻言,李隆基笑了笑,点头道:“不错,这狼烟滚滚,正是因为玉郎已经率领朔方的六万大军与回纥人展开了决战。” 微微顿了片刻,李隆基又说道:“北疆战事刚起,郭爱卿不妨与朕说说,如今朔方与回纥人的实力究竟如何,玉郎这一战,又能有几成的把握?” 郭子仪低头想了想,便对李隆基拱手道:“启禀陛下,微臣这些年来久居边疆,所率之军时常与回纥人发生小规模的冲突,但是对他们如今的战斗力了解的却也不多,只知道他们经过这数年的休养,如今已经不逊色于当年的突厥。”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朔方呢,郭爱卿觉得如今朔方军的实力如何?” 郭子仪回答道:“朔方军虽近年来没有经过太大的战争,但却都是当年与突厥人打过仗的老兵,虽然说前阵子曾发生过动乱,但那却都是董延光的阴谋,依臣所见,如今朔方军的战斗力应当与当年王忠嗣大将军所统领之时并无二致。” 听他提到王忠嗣,李隆基的目光忽然闪了闪,一种莫名的情绪一晃而过。这时郭子仪又说道:“臣与扶风王共出边塞,对扶风王的用兵之道深有体会,臣以为,如今的扶风王当不逊于昔日的张齐丘张大帅。” 闻言,李隆基忽然眯着眼睛笑了起来。郭子仪无意中扫了他一眼,心头却是闪过了一丝惊讶之意。 他忽然发现,眼前这位大唐皇帝眯着眼笑起来的模样自己竟是好像在与谁相处之时见过一般,但却又有些想不起来究竟是谁。 李隆基缓缓收敛了笑容,他转身向北,目光仿佛穿越了万里之遥,看到了北方诺真水畔,那场惨烈的战争。 “但愿能如朕所愿,取得大胜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