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宁远密谈(二) (第3/3页)
觉得,来意怕是与此有关。 “大人,”陈瑞瑜道:“精兵良将,唯有野战战阵中可得。大人认为我说的可对?”
“嗯,此言有理。”袁崇焕缓缓说道:“那么,你此来......” 陈瑞瑜笑道:“先要恭喜大人,广宁已然收复。” “广宁......你说的是广宁?”袁崇焕有些急促。 这的确是意外,袁崇焕的方略中,事实上不仅是袁崇焕,就是如今的督师孙大人,由长远考虑,那广宁也是要最先收复的,不过是眼下诸事皆不顺,鞭长莫及罢了。再者,还有一种顾虑,在所谓精兵良将练成之前,过早收复广宁,反倒遭致建奴来袭,到时又来一次广宁失陷,朝廷上面,可无人能给交待。 当然,袁崇焕袁大人是不屑这些顾虑的,他这个位置本就是胆子大得来的,谈什么谨慎?但孙大人拿定的主意,袁大人可也无可奈何。 “正是。”陈瑞瑜道:“大人,您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袁崇焕怔了怔,问:“果真广宁已复?” “不错,”陈瑞瑜道:“大人,我等收拢散兵,招募辽民为军,总计一万人马,已进驻广宁。” “一万?”袁崇焕再次反问,显然仍感惊奇。 “正是。” 袁崇焕再次仔细打量着陈瑞瑜,开始怀疑这位少年是哪位功勋显贵之后辈,也是来辽西“建功”的。不由得,心里生出一丝提防。这不是与自己一样? “大人,”陈瑞瑜道:“我等与大人所想相同,这练兵,便要寻建奴死战,打过几回,精兵也就有了雏形。大人,为此,广宁城内的百姓,已全部迁出,如今已在宁远城外。” 这么说,广宁一事,断然不假。 袁崇焕楞生生的按耐住,没有起身吩咐仆从出城查看。这等事情,也没人敢当面说谎。 那么接下来,陈瑞瑜所说的如何处置......所指可就不浅。 “可曾上报朝廷?” “正是因此来见大人。”陈瑞瑜道。 “你是何意?”袁崇焕道。 “大人,广宁驻军一万,”陈瑞瑜道:“我的打算是,我在广宁,大人驻扎宁远,彼此遥相呼应。建奴头来攻宁远,我等便击其队尾,断其粮道。建奴若攻广宁,大人可领军直袭三岔河,进而进逼辽沈,建奴必然两不相顾。如此,辽西之兵,尽可实战练兵。大人,我说的可对?” 袁崇焕见其一直不直说广宁如何处置,便细细想去,旋即,缓缓点头。 若说如今在辽西能与袁崇焕的想法相应和的,怕是唯有面前这位少年,何况,募集一万人马,定然不是空话,此人所说,是有实力的。最重要的,袁崇焕目前最需要的帮助,看来只有落在这位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少年人身上。 “如此......甚妥。”袁崇焕道。 “那迁来的百姓,就全拜大人安置了。”陈瑞瑜拱手道:“广宁收复一事......还请大人上书朝廷。我这边,也请大人一并送了去。” 袁崇焕焉能听不明白?这等于是拱手将收复广宁的大捷报交给了自己。袁崇焕是经历过“收复”宁远这等功绩的,虽说估计广宁一带并无太多建奴存在,但相比之下,也无可指责,何况朝廷正需要此等捷报,袁崇焕可是十分清楚。 不能不说,陈瑞瑜来得突然,说得消息,也更加突兀,袁崇焕还远远来不及消化。 “大人,待精兵练成,到时广宁在左,宁远在右,收了辽东,指日可待。” “嗯,此言有理。” 孤军奋战,怎比得过相互呼应的两军?袁崇焕此时,可远未多想什么管辖权。实在是陈瑞瑜此次带来太多的消息,而每一个,都能导致袁崇焕调整自己日思夜想的复辽方略。 “大人,”陈瑞瑜笑道:“广宁大捷,就请大人劳心了。” “举手之劳。” “此为有功将士名册,请大人斟酌。”陈瑞瑜再次拿出一叠文书,当然,那上面写的,秦振武等人自是排在前面。 袁崇焕粗粗一阅,翻到第二页,见都是些百总、把总等等低级武职,便道:“这些武职,倒不必等朝廷行文,我这便有兵部空白文引,你且领回去照填便是。” “我替将士多谢大人。” “你们几位......”袁崇焕看着头一页上的名单,道:“待朝廷行文吧。” 陈瑞瑜见袁崇焕此时已进入处置广宁大捷的状态,便乘机道:“大人,广宁兵马,粮草、甲杖奇缺,还请大人......” “一万人马?”袁崇焕眼都没眨,道:“先领三月粮草,待会给你行文,你去觉华岛寻祖大寿支取。” “多谢大人。” “至于饷银么......”袁崇焕皱眉,道:“眼下宁远无法,还得朝廷调度。” 这倒是陈瑞瑜暂不发愁的,看着袁崇焕答应的如此爽快,陈瑞瑜几乎疑心起初是不是过于多虑了。 当然,陈瑞瑜不知,此时的袁崇焕,已在考虑广宁大捷之后的方略,至少孙大人那里,要多写几封信建言。这事实可不是袁崇焕造成的,就算孙大人责怪冒进,也怨不到袁崇焕头上。可那广宁已经收复,孙大人总不能再下令弃掉,如此,岂不正好顺水推舟?按着自己所想更进一步? 陈瑞瑜在一旁默想,袁崇焕也有一阵子没有言声,两人就这么呆了片刻。 “你祖籍何处?”袁崇焕忽然问道。 陈瑞瑜心道,终于来了。 这个问题答得不妥,便是后患。陈瑞瑜最初便考虑到这一点,他自然不能说通州的家,既然徐维宗都能查出作假,旁人自然也能。陈瑞瑜自不会将这把柄落在他人之手,事实上只要他不说,徐维宗不说,通州便安然无恙。 这个身份问题,一直很麻烦。那潘千户报的是辽人,徐维宗知道通州是假,而自己却仅记得家在江南,实在想说也说不清楚。 可如何回答袁崇焕?说辽人?这不说还罢,说了若查出是假,后患更多。陈瑞瑜并不能指望查不到,事实上辽东百姓散布得太多,就算任意编一个小屯寨,也难保不遇上同地之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