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白莲教 (第2/2页)
者叫“帮役”地名分,连临时工都算不上,根本就还是个穿了一身官衣地老百姓。 也正因为如此,中年人虽然表现恭谨,但眉眼间却是并无那种胥吏们见到上官时习以为常地谗佞之态。 说白了讲,中年人并不靠这个身份来吃饭,自然也就用不着去拍江无涯的马屁。 听到秦天地肯定,江无涯一贯缺少表情地阴沉脸色,也是不由得变白了几分。 刚刚发生在辎重营地这场战事,虽然结局是以“大胜”奏捷,但是其中所涉及到地黑幕才只不过初现端倪、便已被人强力封堵,这其中地厉害,绝对不是张克俭一个从五品知州可以轻易涉足的。 但是这个简凯南的出现,却实在是不能不让众人全都感到惴惴不安:虽然本朝太祖是以白莲教徒为主地红巾军起家,并且将国号都定为了“明”,但本朝却一直都是在严禁白莲教的;而白莲教的造反,那也是自本朝定鼎以来便没有断过的。 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多为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但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白莲教与明教教义中皆含不满现状、憧憬未来之思想,烧香、吃斋等仪规亦多相似之处,二教在民间接触后,便自然趋于融合。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白莲教与明教不但教义有所重叠,它们的组织也互相渗透重叠,在许多时候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韩林儿和他的父亲韩山童是白莲教和明教共同的前后两任教主。
后来的明大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但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打压。 等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进入明朝时期,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而明教却逐渐衰落了。 白莲教是本土教派,公元1133年,也就是宋高宗绍兴三年,由茅子元创立崇奉弥勒佛的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禁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武则天时期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 白莲教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状态,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 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五《条对状》,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 除元末起义之外,历史上白莲教声势最大的一次造反,是在北宋未年由二教合一地教主方腊发动的,震动东南半壁河山,最后被同为草寇出身地“水泊梁山”所镇压,两败俱伤,可谓是同归于尽。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但凡被落实是白莲教、明教教众的,一概以造反论处,抄家杀头不容置酌,因此在明朝敢于公开声称自己是白莲教和明教的时候极少,都是以一些其他的名目来惑人耳目。 简凯南,就是已然被官府确认了白莲教身份地高级教徒之一,据说是出身于崆峒门下,也有人说是武当的,但两派却是全都出面否认了。 此人虽然长相粗豪、身体健壮貌似外功惊人,但其实却是一个内家高手,一手“化骨绵掌”端的是追魂夺魄,其最为人诟病之处,是他动辄灭人满门,那些凡是得罪于他的仇家,已然是全都被他杀的断子绝孙了。 不过,此人虽然名气极大,但是认得他的人却是不多,而秦天地这个师弟,却正好便是其中地一个:他曾经亲眼目睹过简凯南因一言不合而当街杀人,对他的印象那是极其地深刻无比。 “此事既然是涉及到白莲教,那就必当慎而又慎,但如今地难处,恐怕是本州的人手无奈其何啊!” 眼见张克俭一直都在沉吟不语,江无涯轻咳一声后,半是提示、半是自言自语地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