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夜探(二) (第2/2页)
揣到了怀中。 没有办法,此刻张知秋不仅仅是手中,就是衣兜里也装了好几块珠圆玉润地石头,实在是没有地方来放这个小鼎了。 在张知秋的记忆中,很多造型奇特地石块也是很值钱的——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的“花石纲”了,那可以说是直接地毁掉了一个史上最为富裕地朝代。 在再一次远远地看到那株白萝卜之后,张知秋大力地吞下一口唾沫,直接地返回卧室了:这时他已经是绕着这座馒头山走了整整地一圈了! 而更为让他必须离开的原因是,此刻张知秋已经是早已在再次饱受着前胸贴后背地威力了…… 回到老孙头家里的张知秋,感到自己已然彻底地失去对时间地概念了。 在一通疯狂地海吃海喝之后,施施然地来到院子中消食地张知秋,在凭籍自己地半吊子“观星术”来估计时间的时候,却是窘然地发现可能似乎是有些问题。 且不说自己在馒头山地那一通奔波,就是自己地这一顿加餐,那也好歹是花费了足足半个小时以外的,可是这天空中的星象所显示地时间,和自己所估摸地时间那可是相差了快有十万八千里了! 对于自己这个在辎重营时经过死皮赖脸地不耻下问、死磨烂缠地才从王半仙那里学来地唯一实用技能地失灵,张知秋可真的是如丧考妣了。 到了这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都只能是靠自己,如果自己地学习能力果然是如此之差的话,那自己日后的生存之道肯定是有极大地问题的!
再次地凝目细观天象之后,张知秋猛然地冲回卧室,随即直接地返回到现代地北京! 十月地北京,气温还不算很低,但赤身裸体地张知秋仍然是忍不住地打了一个哆嗦;紧接着却是迫不及待的从这个通惠河上地涵管壁上摸出来自己的手机。 手机关机! 在连续地两次重启未果之后,张知秋终于醒悟到,虽然自己地这款苹果手机待机时间足够地长,但是自己已经足足有十几天没有充电了! 其实,不是张知秋没想到在自己离开之时要关机,只是他还是在心中存有了一个侥幸地希望:万一自己地父母要给自己打来电话呢? 身无寸缕地张知秋没有久留,转身又返回到了明朝。 就在张知秋有些惶然不知所以之际,街上却是开始打更了,单调的一慢一快两声鼓响,连响三次,正是刚刚起更时的打法,也就是说,此刻才是一更! 张知秋顿时为之一愣。 古代从西周时开始,就已使用的是十二时辰制,汉代正式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也就是一个时辰是现代地两小时。 除此之外,十二时辰通常也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下午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到宋朝时,又进一步把十二时辰中地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如此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在白天的时候,古代主要由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在晚上则是依赖于打更。 古人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一百二十分钟,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二十四分钟。 听着这锣鼓声渐远,张知秋终于地回过神来:那个“馒头山”空间里的时间,与这现实里的时间应该却是不同步的! 想到这里,张知秋到也豁然开朗: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那个白萝卜地“异状”,并非是那个白萝卜的长势异常,而是那里的时间原本就要比外界过的要快的多! 想通这一点,张知秋顿时不由地极为遗憾:如果那个山头不是全是石头而是泥土的话,自己恐怕是光靠种地也能发财了,哪还用象如今这般食不果腹地寄人篱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