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1章 马克沁和老套筒 (第1/2页)
杨秋池仔细观察炸膛处裂痕,略一沉思,他便明白其中的缘由,古代炼钢技术达不到现代化枪械的要求!造不出56式冲锋枪需要的无缝钢管。在连续‘射’击的情况下,经受不住枪膛里连续的高温高压冲击,自然炸裂。 看来,要制造现代化枪械,钢材这一关必须要过,而自己并不懂炼钢,也不知道如何提高钢材质量和如何制造无缝钢管。 他又对56式半自动步枪进行测试,同样,在连续‘射’击数十发子弹后,枪膛也出现了裂痕。 杨秋池十分的沮丧,这老黑头是朝廷工匠局工匠,又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替自己制造枪支,肯定会尽最大努力,可以说,他的技术恐怕已经代表了明末最高的冶炼水平。两支枪都在枪管上出现问题,只能说明这明末的炼钢技术达不到要求了。 怎么办? 既然不能提高炼钢技术,就只能从减少枪膛温度、压力上着手。 要减轻膛压,减少子弹装‘药’量是不现实的,那样会减弱子弹‘射’程。 增加枪管厚度倒可以,但不能无限制增加,那样不仅使枪械太过笨重,还会因为枪管太厚,短时间连续‘射’击造成枪管壁内外热量不均而炸裂。 所以,能选择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枪膛温度。 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使用某种制冷办法主动降温,另一个是延长两弹之间‘射’击时间间隔,使枪管自然冷却。 由此,杨秋池想到了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汉阳造老套筒。前者就是使用水冷式制冷,主动给枪管降温。以保证不炸膛。后者汉阳造是直拉式手动步枪,五发固定弹仓供弹,是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毛’瑟步枪制造的,不过,考虑枪管使用寿命,为了散热地需要,杨秋池还是决定还原老套筒原貌,将套筒加上。手动上膛,一方面可以人为大幅度减缓两弹之间的发‘射’间隔时间,避免半自动的短时间连续‘射’击造成枪膛过热炸裂。同时,每打一枪都要上膛。重新瞄准,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节约子弹。 重新制定列装武器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制造枪械了。 冲锋枪显然是不能使用水冷的,因为光是枪管处的水冷管重量就有差不多十公斤,那就冲锋不起来了,所以,目前情况下,只能制造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有很多版本。杨秋池选择了前苏联的1910式马克沁机枪作为蓝本。 这种重机枪电视电影里经常看见。前面是非常粗的水冷管,下端伸出一小截枪管。然后一块盾牌似的挡板保护后面枪手,有一个立着的长方形小孔作为瞄准孔,下面是两个钢轮子。两边有两根稳定机枪用的支架,一般是趴着两只手‘cao’纵‘射’击。由于有轮子,可以直接倒拖着走,有一定地灵活‘性’。 这种枪虽然老旧,杨秋池没有重点进行过研究,但学习枪械知识的时候,仔细看过结构图,在军事博物馆里也有这种枪地分解展示,也看过实物。所以,设计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十足,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而且可以调速,减少到每分钟100。它的有效‘射’程比步枪远得多,达到1000米,尖头弹表尺‘射’程2500,重尖弹表尺‘射’程3500米!也就是说,只要城墙外布置几‘挺’重机枪,敌军简直不可能靠近,只有挨打地份! 当然,他也不准备全盘照搬,他准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修改,比如子弹供弹方式,传统马克沁重机枪使用帆布链接供弹,这样可以长时间‘射’击。但帆布装弹容易移位造成卡壳,而且遇水容易变形,更会造成卡壳,而自己的第一‘挺’重机枪,绝对不能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他决定借鉴小日本的92式重机枪装弹方式,使用30发金属保弹板由副‘射’手连续供弹,这样的供对副‘射’手沉着冷静要求高,相对麻烦,但固定效果好,绝不卡壳。 对于重机枪和步枪使用地子弹,他还是倾心于国产7.62米中等口径子弹,一方面是国产情节,另一方面,这种口径子弹造成地创伤不仅仅是一个贯通伤那么简单,由于这种子弹停止作用强,‘射’入口只有一个小眼,而‘射’出口却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