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 狡猾的敌人 (第1/2页)
进攻是在黎明最黑暗的时候发起的! 最先,西面城楼上响起了敌军进攻的号角警报。片刻,便听到猛烈的爆炸声在城楼响起,在炮声中,从城外隐隐传来喊杀之声。 这时,杨秋池和柳若冰正在衙‘门’的铁匠铺监督朝廷工匠局退休老铁匠老黑头制造那‘挺’至关重要的马克沁重机枪。 机枪还没有制造出来,老套筒手动步枪倒也只造出了五六支。由于这段时间他全身心都投入到马克沁机枪的制造中,所以没有进行老套筒这种相对现代化的武器的使用培训,连护卫刘勇他们都还没有教,除了杨秋池自己,没人会用。 临时抱佛脚都来不及了,他吩咐老黑头继续制造机枪,造好之后直接送到城楼上来,让柳若冰先去城楼防守,然后自己跑回衙‘门’拎了一支老套筒步枪,提了一箱装配好的子弹,让刘勇等护卫扛着那十多枚石头炸弹,急匆匆跑到了西城,上了城楼。 杨秋池从城垛往外观察。黑暗中,借着事先点燃的篝火照耀,能看见远处隐隐约约都是人头,喊杀声震天,正在往这边冲来。 杨秋池急忙问龙炳:“龙将军,敌情如何?” 龙炳很是紧张:“不清楚,刚才前方山上我们的哨兵点燃示警烟火,表示敌军朝县城方向进攻了,我这才下令吹响示警号角。接着,便看见敌军冲杀过来了。不过,从移动的情况来看,似乎不是骑兵,而是步兵。而且移动速度比较慢,我担心敌军在往前移动火炮!” 杨秋池心头一紧:“火炮?” 自己这一方有十多‘门’火炮,弗朗机也有好几‘门’,敌军肯定更多,看样子,敌军知道自己炸弹的厉害,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使用人海战术密集进攻。转而使用火炮远程‘射’击进行袭扰。 古代的火炮发‘射’地一般都是实心弹,最多使用装填普通黑火‘药’的所谓开‘花’弹,这种炸弹威力很小,只有贴近爆炸点才会受伤。倒不足为虑。明军、侗兵和参战百姓对这种炸弹都比较了解。都隐蔽在厚厚的城垛后面。 敌军发‘射’的炮弹在城墙前后爆炸,果然发‘射’的大都是开‘花’弹。没有造成什么大的伤亡。 龙炳下令隐蔽,等敌军‘逼’近靠拢之后再反击。所以。听凭敌军炮火不断在城内外炸响。 敌军似乎并不急着强攻,一边用炮火往城楼袭击,一边缓缓往前推进。 杨秋池对只挨打不能还击很郁闷,吩咐将石头炸弹装填进了几‘门’弗朗机火炮中,这种火炮发‘射’后,弹‘药’仓可以很方便地卸下来,更换已经事先装填好的弹‘药’仓。然后进行第二次发‘射’。原理类似炮弹更换。 装填好之后,他问龙炳道:“龙将军。咱们的火炮能还击吗?” 龙炳苦笑:“不行啊,杨大人,敌军使用的是红夷大炮。这种炮的‘射’程非常远,差不多是咱们火炮地两倍呢。现在他们打得到咱们,咱们的火炮可够不着他们,否则,我早就要求你用开‘花’炮弹轰这帮兔崽子了!” 明末时,明朝自制火炮地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所以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另外,明朝自制火炮都是铜制,虽然重量相对较轻,但是铜的可塑‘性’比钢铁大,所以打了几炮之后,就会膨胀变形,影响气密‘性’,从而影响‘射’程和‘精’度。 相比较而言,红夷大炮几乎都是铁制,坚固耐用,气密‘性’好,前细后粗,符合膛压变化规则,炮身整体使用模铸法,有科学地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火炮质量很高,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 由于炮身长,装‘药’量多,‘射’程很远。明朝自制火炮‘射’程一般是三华里,而红夷大炮可以轻松‘射’到七八华里,多出一倍多距离。 所以,张献忠军队的红夷大炮能打到城墙上,而杨秋池他们的铜炮却没办法还击。 杨秋池气得发疯,却也没办法。只好等敌军靠近。 可是,敌军似乎已经知道对方没有红夷大炮,知道对方威力无比的石头开‘花’弹用铜炮‘射’击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所以,在铜炮‘射’程以外便停住了,不停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却不进攻。 敌军一直用红夷大炮猛轰了大半个时辰。那些红夷大炮发‘射’地炮弹有实心弹也有开‘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