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 (第1/2页)
与此同时。莱芜钢城的要塞已经建好。外面的大城已开始修建。富铁矿石正在源源不断的从矿里开采出来。炼成生铁。再炼成铁水铸造大炮。或者继续炼成钢打造兵器或盔甲。 火炮的制造方面因为有了卢俊义的指导。少走了不少弯路。直接从宋朝进化到了明朝。 先要改良火药的配比。硝碳磺比例由原来的60:22:18变为75:15:10。很早之前卢俊义就将阿拉伯数字记数法传授给了所有工匠。包括凌振。大家现在都习惯于用阿拉伯数字来做算术和技术研究。卢俊义的化学知识已经大部分都还给了二十一世纪的老师。让他制造出现代炸药。可谓比登天还难。再说他也不愿冒那么大的风险做北宋的诺贝尔。他只是给那些火药工匠们一些提点。把依稀记的的少许配比告之那些工匠。让他们自己去折腾。 而七成半的硝石、一成的硫磺和一成五的木炭的黑火药在这北宋末年已经足够使用了。至少领先西方七百多年。穿越后的两年内。不管是在卢家矿场里还是在梁山的装备部里。他都挖掘和培养了相当一批有制造火药经验的工匠。这些人一部分是家中有做炮竹生意。有的是曾在大名府或东京的枢密院甲仗库火药局就职过。他们常年跟各种配比的火药打交道。很有经验。给他们增派的学徒们经过了一番严格的培训。也都能胜任制造黑炸药的工作。 有了黑火药后。他又整出了开花弹。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的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铜炮射。但“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凌振之前炮轰梁山用的就是“火球”。这种构造的炮弹自然威力有限。卢俊义看了也自然不惧。如今经过卢俊义改良后。威力何止倍增。 卢俊义不是军工院校毕业。也不是军事烧友。对后世炮弹的结构知道的并不算很清楚。他只好在宋人的基础上做一番他能力范围内的调整。 将所有的火药全换成了爆炸威力在这时最强的黑火药。再将炮弹外壳做成钢制的。炮弹的外形做成流线远射型。而不是原来蠢笨的圆形。再在炮弹的弹体表面做出一个微微凸起的台体。高约两分。直径约寸许。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一分半到两分的圆型小孔。在小孔里插上药捻。药捻里采用缓燃火药来引爆弹体。这样的药捻其实就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 当然药捻式的引信结构既容易哑火也不安全。出的事故多了。逼着卢俊义尽快想起了现代炮弹引信的一些结构。便将炮弹的引信结构重新作了修正。 先他指导火药工匠们制出了雷汞。做雷汞的各种配料都是现成的:水银、硝酸、干酒精。将汞溶于冷硝酸中。再将此溶液加入到装有干酒精的烧瓶中。片刻后开始激烈反应生成硝酸汞。并沉淀出结晶。反应终了时。再分2次加入干酒精。硝酸汞跟干酒精再生化学反应。即可的到雷汞。用布过滤器将雷汞滤出。用水洗除酸即可。将洗过的雷汞收集于玻璃罐中。注满水保存。每100份汞可制的118128份雷汞。这种深棕色晶体干燥时受轻微摩擦、撞击或加热。即可引爆。正可作雷管药帽。使用雷汞装填信管时。须先从雷汞中滤出水分。然后再进行小心的干燥。 再将雷汞放在铜管里便成了雷管。再在炮弹的前头装上一根带弹簧的针。当弹头击中目标的时候。击针向后行进。引起雷管内雷汞的爆燃。继而引起炮弹内部装填的黑火药的爆炸。当然还辅助作了相应的保险机构。将击针、火帽、雷管、传爆药和保险机构等复合在一起。做成了瞬引信。使炮弹将接近目标时。生爆炸。可有效的消灭敌人暴露在外有生力量和集团目标。比历史上明朝的单纯依靠物理力量杀伤的实心炮弹的威力要大无数倍。 当然雷汞和瞬引信是后来出现的。目前使用的还是老式的印信。虽然没有现代引信安全好用。但依然能将炮弹打出数里外。爆炸伤敌。 随后在开花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