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枭雄卢俊义_第一章 缓取流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缓取流求 (第2/2页)

谁卖命不是卖啊。海盗地头目们拒不投降。都死在神臂弓射出的强力箭矢下。

    李俊便留阮小二带着第六师的三个团驻守在海坛岛再去整编海坛岛的俘虏。同时飞鸽传书给卢俊义。言道如果为了更安全起见。日后从山东来的船队可以海坛岛为最后的补给点。随后再从这里向流求的新竹进发。像淡水和新竹都是卢俊义自己标注在海图上的。这个时代还都被流求岛上的高山族土著占据着。叫着一些不知所谓的名字。

    随后李俊带兵攻占了福建莆田兴化湾外的南日岛。南日岛古名南匿山。因山隐大海而得名。南日岛地形呈现哑铃状。陆域总面积五十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三大岛。岛一个团的兵力。继续南行。

    然后又攻下湄洲湾外的湄洲岛。湄洲岛位于福建的“黄金海岸”湄洲湾口的北半部。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全岛陆域面积十五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六十里。湄洲岛离大陆仅二海里。东距流求台中仅七十海里。离厦门一百海里。北抵福州马尾港七十海里。也是一个紧要之地。在此地留下了一个营的兵力。

    然后就是这次迂回取流求的沿海终点。金门岛。

    金门位于福建东南海上。扼厦门咽喉。屏障闽、粤地区。此时称为“浯州屿”。面积约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本为荒岛。晋时中原兵乱。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唐代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十二姓随陈渊入岛开垦。陈渊因此而被尊为“开浯恩主”。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下辖峰上、管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南明隆武元成功自烈屿湖井头登陆。奉明太祖灵位。大会明朝文武群臣于巡检司城。自此以金门为后勤基地。展开北伐南京。东征台湾的事业。南明永历十五年。郑军由金门料罗湾码头出发。从台南鹿耳门登陆。仅十一个月就将据台的荷兰人驱逐

    金门距离厦门仅有十八海里。谁能料想竟然能被国民党军队坚守几十年。可见金门很适合做一个军事要塞。李俊在金门派驻两个团的兵力。开始建设军事要塞。一来看住厦门残存的宋军。一来看住泉州港的朝廷市舶司。顺便拦截过往海商。收取过路费。

    李俊的海军随即开始攻打这时被称作澎湖屿的澎湖列岛。之所以攻取这里。本着卢俊义的一个判断:澎湖距离流求只有二十几海里。天气晴朗时可以将对岸看得清清楚楚的。现在绝对有澎湖上的居民和流求上的土著熟悉了。李俊占据了澎湖后。仔细打探一番。卢俊义的判断很正确。现在澎湖上可开垦的田地很少了。很多澎湖居民就去了流求。

    大陆到澎湖或流求的移民潮。分成两股。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

    而宋代大陆人民迁居的原、唐、五代以来中原人口多次南迁。使福建得到开发。但由于山多地少。土地一般比较贫瘠。产粮不多。而人口增长却很快。以致出现地狭人稠、生活困苦的状况。其次。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五代十国时。福建佛教势力大量扩张。到后来泉州寺田已占土地总额710。漳州寺田多达6l0。这就使得一般民人所占土地更少。使得那些失去土地或者土地少的福建人不得不横渡出海寻找生计。

    在这北宋末年。已有较多的大陆汉族人民东渡台湾海峡。到澎湖从事打鱼、捞贝和耕种。

    在精美的陶瓷、丝绸、茶叶和金银珠宝的诱惑下。澎湖的福建移民迅速归顺了义军。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回福建拉人前去流求开荒。另外一路则带着李俊的海军前去嘉义找寻已经在此垦荒的澎湖移民。让已经跟流求上的土著熟悉并且通了语言的澎湖人做通译。开始用精美的丝绸等稀罕物换取土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