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小皇帝的幸福与烦恼 (第3/3页)
乎被全歼,左翼部大汗虎墩兔憨伏诛授首,这可以说是足以堪比击毙努尔哈赤、大破建虏铁骑,稳定辽东局势的功绩了!
自从努尔哈赤崛起以来,辽东的建虏、漠北的蒙古就一直是大明朝的心腹外患。蒙古的威胁虽然远不如建虏来得大,但却极大地牵制了大明的兵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蒙古诸部之中不少都与建虏沆瀣一气,成为了其进犯大明的强援。大明却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一直是处于战略防守、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今王锐先是击破建虏,使辽东的局势主客易位。眼下又在大同一举歼灭了插汉部的20万大军,连虎墩兔憨都被击毙。这不但极大削弱了蒙古的实力,而且更是令蒙古诸部胆寒慑服,大明上下士气振奋,同时也将西北的战略态势完全扭转了过来!这是何等大的功劳?恐怕用彪炳青史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的同时也不由得大为震讶,人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威国公不是奉旨在府中闭门思过吗?什么时候跑到大同府去了,而且干下了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又是怎么回事? 小皇帝自是很快觉察到此点,于是立刻下了一道明谕,言道威国公早已悔过,乃是得了恩旨并奉密旨,以六省巡道钦差的身份前往大同公干。至于究竟是干什么去的,明谕里没说,群臣也只有暗暗猜测,却是无人敢问。当然,即便是问了也白问,皇帝不说,谁能奈得他何? 不过有了明谕,群臣好歹终于知道了威国公乃是奉了密旨而去。于是立刻纷纷上奏折,一来恭贺皇上鸿运昌隆,甫登基不久就取得了如此的大胜;二来请求皇帝明发圣意,令威国公献俘还京,将此彪炳功绩夸耀于天下。 看着如雪片般飞来的奏折,崇祯的心里忍不住乐开了花。其实在所有的人之中,他才最高兴的一个。 正如原来的历史一样,他这个皇位乃是意外白拣来的,若非种种机缘巧合,这大统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的身上。正因如此,他亦格外的珍惜,并立志有所作为。 与原来历史不同的是他接手的不是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而是王锐历经辛苦逆天改命,已经脱离原来覆灭轨道,转而走向兴盛之路的大明朝。这自然更令崇祯下定了决心,要让大明在自己的手中重兴,自己也要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圣君。 眼下他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就已经取得了对蒙古的如此大胜,这可以说是能够永载史册的自己的第一个“武功”,甫一登基就能有如许良好的开局,为将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又怎能不令他欣喜若狂? 要知道古往今来的历代皇帝,能够称为文治武功的千秋功业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外虏方面,自汉、唐以后,往往是遗恨多过了功绩,像前番对建虏和此番对蒙古的大胜,从明成祖之后就再也未有。而前次对建虏的“武功”要记在天启的账上,此次对蒙古的大胜方能记在他崇祯的名下!有了这一“武功”,崇祯即便是从今往后碌碌无为,也足以让他彪炳青史了。 搞清楚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小皇帝为什么那么高兴了。而且崇祯的心里十分清楚,只要有王锐在,他们君臣将来必然还能创造许多这样的文治武功! 说实话,在王锐秘密前往大同府之时,谁又能预料到会有如此意外收获的? 一想到王锐仅以数千人马,就将20万蒙古大军拒于城下,并且亲手毙敌两员前锋大将,取得连番大胜,成功地拖死了蒙古大军的主力。同时又秘密调集龙虎卫和10万明军星夜驰援,最后大破虎墩兔憨于大同城下。崇祯就忍不住感到一阵热血沸腾,真恨不能自己也亲历其中才好。 可是正当小皇帝满新高兴,一门心思琢磨着应该如何封赏王锐的这般大功时,紧接着从大同而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却让他冷静下来,苦思着应当如何处理才好。 这当然就是王锐关于代王之事的奏折了,其中虽说是证据确凿、内容详尽,但此事牵扯到了藩王勾结蒙古人,可说是非同小可,若是处置不妥的话,非但会大失皇家和朝廷的脸面,而且也会令其他藩王心生不满。因此崇祯不敢大意,苦苦思索着应当怎样处理才最稳妥。 他倒不是害怕自己的皇位仍未稳固,有藩王会趁机起来作乱。而是因为眼下的国力正在刚刚恢复之中,若是内乱再起,不免会大伤元气,极大地阻碍他和王锐定下的发展大计。 可是现下王锐并不在身边,而是仍在大同等待着旨意,崇祯感到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因为削藩大计是他和王锐共同定下的,再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所以此时他不可能再找其他人推心置腹地问计。 说到底,他终究是年纪尚轻,登基的时间也还太短,经验上远远不足,乍一遇上这等大事,不免有些拿不定主意。 最终无奈之下,崇祯还是将李永贞和几位阁臣召集到一处,明示了王锐的那份密折,共同商议一下应当如何回复才好。 众人一看之下无不大吃一惊,心知此事非同小可,当下谁也不敢贸然说话。眼下之事可是牵扯到了藩王谋反,就连王锐都不敢擅做主张,其他人自然更没有资格和胆量随便发表意见了。 但是皇帝既然有问,装哑巴也是不行的。因此众人商议了一番,最终还是由李永贞牵头拿出了一个稳妥之策。明发旨意令威国公献俘还京,同时下一道密旨,命他将代王秘密锁拿进京,待皇上亲自审问后再做处置不迟。 这其中众人耍了个滑头,到时候王锐不是同时回来了吗?那么一切事情自然有他老人家cao劳,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了。 崇祯没想那么多,一听之下正合心意,当下准了所奏,命几位阁臣立刻拟旨…… 王锐终于等来了旨意,也正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再不迟疑,即刻命令下去,收拾打点准备还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