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_第三百三十四章 有其兄必有其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四章 有其兄必有其弟 (第2/3页)

也算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可看到此情此景仍是忍不住感慨万千,回想起自己在大同的日日夜夜和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忽然间感到如在梦里一般……

    一路无话,经过几日的跋涉,京师终于已遥遥在望。

    崇祯安排了比王锐前两次大破建虏胜利凯旋更高的迎接规格,在离京50里就扎下了彩棚,亲率文武百官在此等候。

    王锐远远就下了马,当走到近前时,他站定身子,插手行礼朗声说道:“臣太子太傅、威国公、龙虎大将军、内卫检校府督领王锐,率属下众将叩见圣上!此番臣领六省巡道钦差之职前往大同府,适逢蒙古插汉部20万大军犯境。仰仗吾皇天威鸿福,臣率龙虎卫和10万大军击破蒙古20万大军,毙敌酋虎墩兔憨、斩首10万有余,生擒敌8万。此全赖皇上鸿福、将士英勇,臣方能不辱国体、使命。现下臣率众将献俘阙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罢,他当先跪倒在地,紧接着身后众将和军士也全部跪下,山呼海啸般地齐声高呼万岁。

    崇祯满面春风,朝众人微笑点头示意,已然是颇具天子威仪。在这方面他要比哥哥强多了,如果是换成了天启皇帝,恐怕早就高兴得忘乎所以,将皇帝的形象抛到一边,说不定能做出什么样的惊人举动。这不光是因为性格,也是由于二人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所致。

    待众人三叩首罢,他这才迈步上前,亲自伸手将王锐扶了起来,略带激动地微笑道:“太傅辛苦了!此番太傅大破了蒙古军,不但保境安民,更是振我大明国威、灭胡虏气焰,当可称得上功绩彪炳!朕要亲自给太傅敬酒,来人,拿酒来!”

    一旁的小太监闻言立刻捧过了托盘,猩红的丝缎之上,摆放着羊脂玉所制的精致酒壶、酒杯。

    崇祯亲自斟满了一杯酒,双手递给王锐。

    王锐急忙躬身用双手接过,一脸正色说道:“臣多谢皇上赐酒,不过此番大胜绝非是臣一人之功,乃是万千将士与大同军民齐心共力所致。为此臣想这一杯酒转祭在这次大战中为国捐躯的所有军民,不知皇上可准否?”

    崇祯闻言脸色顿时肃然说道:“太傅所言极是,朕岂有不准之理?这杯酒也替朕祭奠所有为国捐躯的军民吧!”

    王锐高声谢恩,随即双手举起酒杯,将满满一杯美酒缓缓泼洒在地上。所有的人都挺身肃立,面色凝重。此番大同之战战果辉煌,但全城军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阵亡者超过了2万。原有的那2000兵士几乎死伤殆尽,三帮四会十二堂口的人亦是伤亡惨重,只要是活下来的人,都远远超过了杀死三个蒙古兵的标准。王锐信守承诺,将他们全部编入了正式的内卫。

    待王锐祭奠完死难者,崇祯又亲自斟了一杯酒递给他。

    这一次王锐举杯朗声谢恩道:“臣叩谢皇上赐酒,这一杯酒,臣恭祝皇上鸿福齐天,我大明国运昌隆!”

    说着,他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单膝跪地,将酒杯恭敬地放回到托盘之上。

    崇祯哈哈大笑道:“有太傅及众位卿家这等贤臣辅佐,朕亦相信我大明必定会国运昌隆、威服四海!”

    众人闻言立刻齐齐跪地高声和道:“臣等恭祝皇上鸿福齐天,我大明国运昌隆、威服四海!”

    崇祯放声大笑,一把将王锐拉起说道:“走,太傅与朕共上彩棚,看一看你这龙虎大将军如何夸功献俘!”

    王锐一边逊谢,一边跟在崇祯身后上了彩棚。他将手一挥,顿时接连响起了21声礼炮,随后所谓的献俘夸功开始。

    只见先是龙虎卫的仪仗队整齐、威武地通过台前,其军容之盛比之当初第一次一鸣惊人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崇祯在台上看着,心中又是高兴,又是感慨万千。想当初他身为王爷第一次看时,还只是为大明能有这样一支精锐之师而感到高兴、振奋。但现在这支无敌之师已然变成了他的亲军,乃是他威服四海,重兴大明盛世的保证,这番感受与先前自是完全不同。

    感慨之间,龙虎卫已通过了彩棚,紧接着就是一队队明军押着三千俘虏以及蒙古的亲贵大将通过台前,向大明皇帝表示臣服。

    就见渠家祯双手捧着盛放虎墩兔憨首级的锦盒来到彩棚前,单膝跪地高举起锦盒说道:“末将献上贼酋虎墩兔憨的首级,还请皇上验看!”

    立刻有小太监上来接过锦盒呈了上去,崇祯只看了一眼,连忙心惊胆战地挥手命人拿到了一旁。死人头又有什么好看的,别说是他了,就连王锐虽已久经战阵,但眼下看到那玩意也仍是感到毛骨悚然,浑身的寒毛直竖。

    渠家祯将手一挥,那三千俘虏也是一队队整齐地通过台前,每一队都会匍匐于地,口中齐声高喊:“大明皇帝威服四海,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些俘虏都是从8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比较听话之辈,王锐事先许以了好处,只要他们肯在献俘时乖乖按照要求来做,将来自会还他们自由,或者返回大漠的家乡,或者愿意留下来也行,俱都可以编入特设的蒙古大营。

    威国公的大名原本就震于天下,就算是大漠的蒙古诸部亦尽皆知晓。而此番的大同之战后,这些败军之将更加彻底对王锐是闻名丧胆。蒙古人最尊重英雄,即便是敌人亦是一样。因此王锐既然亲口做出了承诺,这些人自是丝毫没有怀疑,当下答应下来。在他们看来,败在这样大英雄的手下并无可耻之处,任其处置也属正常。眼下既有了重获自由的机会,为什么还要死守着那点颜面而不抓住呢?

    就这样,王锐将这三千人和那些听话的蒙古亲贵大将单独挑了出来,命人加以训练,并教会了那几句汉话,这才有了现下如此“和谐”的场面。

    崇祯没想到这些俘虏会如此听话,心里忍不住大喜,对王锐当真是钦服不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