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_第四百零七章 农家三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七章 农家三宝 (第2/2页)

神奇,此事换成别人也许奇怪,放在他身上就不足为奇了。

    一边想着,杨鹤一边点头应道:“既然是国公大人保举,在下也相信此人定然是有过人之能。国公大人放心,待下官到任后,就会将剿贼之事全权‘交’与他负责,并告之大人的‘十面之网’与‘聚兵河防’妙策就是!”

    王锐点了点头说道:“我还想再次提醒杨大人,民生和吏治才是根本。若不能令民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则永远也无法真正切断流民作‘乱’的源头。那样就算是‘十面之网’与‘聚兵河防’之策再妙,祸‘乱’亦难以彻底平息,这一点还需切记才是!”

    对于这一点王锐当然有深刻的认识,因为当初国民党和日寇对红军、八路军实行的就是曾国藩的那一套办法,分片划区,修筑堡垒重重围困,再加上“保甲法”、“连坐法”和还乡团以及伪军的协助等等。

    同样的套路,但是他们却失败了。其中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可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民心的支持,而红军、八路军却与人民是一家。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和日寇织就的天罗地网就算再大、再严密,其实也到处是窟窿,又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正是有这样的见识,所以王锐很清楚对待农民起义军的问题绝不能仅仅依靠武力,而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这一次他一反以往强硬的风格,反而是走绥靖的路线,也着实是大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杨鹤闻言面‘露’凛然之‘色’点头应道:“国公大人字字珠玑,在下定会谨记在心,请大人放心!”

    王锐微笑点头,心里却忍不住苦笑了一声,心说自己此番虽然没有充当镇压农民起义的急先锋,却也是出谋划策和在背后支持,将来在后人的眼中会不会亦是个“大反派”的人物呢?想不到自己从小接受的又红又专的教育,眼下却摇身变成了农民起义军的最大敌人和最终的埋葬者,当真是不得不感叹命运的神奇!

    正自感叹之时,忽然传来了轻轻的敲‘门’之声。

    王锐回过神来立刻叫进,朝杨鹤微微一笑说道:“想来是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杨大人这就看看在下为你准备的农家三宝吧!”

    杨鹤一听大喜,急忙转头朝‘门’口望去。只见房‘门’开处,三个仆役每人端着一个大盆走了进来,盆中热气腾腾地盛满了东西,似乎是食物,但杨鹤却一样也没见过,想来这应该就是那农家三宝了,可是看上去好象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这所谓的农家三宝自然就是地瓜、‘玉’米和土豆了,那是王锐特意为解决粮食问题而‘精’心准备的三样宝贝。这三样作物眼下在大明还未普及,又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因此杨鹤还从未见过。

    眼见杨鹤一脸的好奇之‘色’,王锐笑‘吟’‘吟’地说道:“杨大人,这就是那农家三宝了,它们的学名分别叫做番薯、‘玉’米和马铃薯,都是上好的粮食作物。在下之所以称其为农家三宝,乃是因为这三种作物的种植简单、成熟快、产量大、价钱便宜。同时又好吃,并且还有许多其它的用途,正是解决现下饥荒问题的宝贝,所以才称其为三宝!杨大人先来尝尝味道如何?”

    说着,他拿起了一个煮地瓜递给了杨鹤。自己也拿了一个,将外皮剥去。然后用嘴吹了吹,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煮地瓜这东西‘摸’上去虽然已经不烫了,但里面的瓤可能温度仍是很高,一不小心就能烫坏了牙。

    杨鹤听了王锐的一番话当真是又惊又喜,如果这都是真的,那这三样东西可的确是万金不换的宝贝呀!

    他接过地瓜,学着王锐的样子剥去外皮,也吹吹凉后咬了一小口。顿时,满口香甜糯软的感觉让他忍不住赞了声好。若不是亲口品尝,真是难以相信这东西看上去丝毫也不起眼,但却是这般好吃。于是三口两口之下,他已将一个地瓜全部“报销”。

    王锐微微一笑说道:“这是藩属,也叫红薯、地瓜。能够煮、烤、煎、炸,也能做粥、凉干,或者是制成地瓜面,茎叶还可以当作饲料。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栽培简便、高产稳收,而且价钱便宜,能够成为果腹的主食,杨大人觉得味道如何?”

    杨鹤连连点头说道:“此物看上去虽不起眼,却没想到味道如此甘美,而且这一个吃下去,在下就觉得已经有几分饱了,的确是果腹佳物!”

    王锐哈哈一笑,当下又让杨鹤品尝了‘玉’米和土豆,同时做了详细的介绍。

    杨鹤听罢起身深深一揖说道:“多谢国公大人的如此厚礼,下官在此替四省的百姓谢过大人的一片厚恩!今日在下得国公大人的指教,真可说是如同拨云见日!请大人放心,此番前去陕西,下官定会不辱使命!”

    王锐起身还礼微笑道:“杨大人不必客气,能够为皇上和朝廷分忧、为四省的百姓尽力,原是在下份内之事。愿杨大人此去马到功成,不负皇上的厚恩与信任!”

    ……

    接下来的几天,王锐将其余的事情暂且放到了一边,全力负责捐输与筹借钱粮之事。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一次办起事来就容易多了。而且现在的情形已经不同于当初,他也不用再摆什么“鸿‘门’宴”和依靠秘密“白皮书”来‘逼’迫那些王公贵族、富贵豪绅们捐输。

    以他如今的名声和地位,只需来牵头此事,自是响应者云从。无论是自愿也好、无奈也罢,反正是他坐镇在户部的大堂,将大‘门’一开,前来捐输的官员与富绅就踏破了‘门’槛。

    他仍然是贴出了天、地、人三张榜,但此番人们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不再是被迫,而是主动愿意上天榜。

    加上小皇帝和他自己的捐输在内,短短数日的功夫,就已经筹集到了5000余万大明银元、将近15万石粮食,可说是大大超额完成了任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